經濟發展思路模式化將導致災難性后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7日 11:14 東方早報 | |||||||||
文 孫鳳忠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教授日前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表示,中國以小農經濟的基礎照搬歐美公司化模式,已經導致2.4億農戶利益遭受損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果繼續照搬西方模式,“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中國青年報》1月26日報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戰略目標,這其中包含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基礎設施與精神文明建設等多項重大課題。然而一個不得不直面的事實是,農民收入的實際增長率遠低于經濟增長水平。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實際增長僅6.2%,不僅遠低于GDP增長水平,而且其增幅還比上年回落了0.6個百分點。這表明,“三農”問題仍然是當今中國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溫鐵軍將世界農業經營模式分成了兩大類,一是以美國、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公司化農業體系,其特征是大農場、規;洜I;二是以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為代表的小農國家的綜合農協體系。溫還分析,歐美模式每個勞動力對應的土地規模是我國的800多倍,可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小農經濟幾千年亙古未變,且土地嚴重短缺,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因此,中國的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應該借鑒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綜合農協模式”。 可在筆者看來,問題的關鍵始終不在于對某一種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畢竟,冀望于套用任何一種現成的模式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都難免失之簡單、片面,都是不可取的,更是極其危險的。中國2.4億多戶農民已然為“西方模式”付出了巨大代價,難道還要再為“東方模式”做一番試驗嗎?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模式未必就能適用于中國,這之中的道理其實非常淺顯:現實國情以及人們因受教育的程度而導致的思維方式、意識覺悟都千差萬別,盡管從表面上看,中國與某些國家和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有相似之處,可其結果就一定會相同嗎?事實上,思維的簡單化與發展思路的模式化,向來是造成農民利益受損的“罪魁禍首”。何況,農民利益豈能容得“不斷試錯”? 此番被溫“痛陳”的歐美模式在中國也曾被追捧,可結果是中國的農民為此付出了沉痛代價,連帶中國經濟整體也不得不為此承受巨大壓力———“內需”難以“拉動”與農民收入的增長緩慢不無關系。根本原因也許正在于,農民究竟在想什么,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壓根就沒有“搞懂”。不懂農民、不懂農村,致使某些所謂的“專家建議”、“發展規劃”反成農民不堪忍受之累。 有鑒于此,筆者以為,為免出現更多的“災難性后果”,新農村的建設就理應力避思維簡單片面化、發展思路模式化,從而根據不同的發展區域、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實情,來踏踏實實地研究、分析、解決問題。這才是科學的態度,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就中國其他領域的問題而言,亦情同此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