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嬰兒潮帶來人口紅利 制造業好景只有十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4日 10:51 《財經時報》 |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嬰兒潮帶來的“人口紅利”,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制造業擴張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如今“人口紅利”已近尾聲,中國必須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型歐洲用了一百多年才實現了工業化,在中國則僅經過一代人便完成了。歐洲用了一百多年才步入老齡社會,在中國也僅需要一代人便會完成。 當中國媒體爆炒突然多出來的2.3萬億元GDP,當經濟學家熱衷于預報中國經濟在世界
從全國范圍來看,中國的民工荒并不象上面所說的那么嚴重,只是打工機會變多,民工們開始跳槽了。對于每月工資六百元,還時常拖欠、克扣的血汗工廠,打工仔以腳投票是正常的、無可厚非的。伴隨生產力的提高,中國制造業的低端工資出現調整也是自然的,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過連續三年出現的制造業勞工短缺確實在提醒我們,中國的人力資源未必永遠取之不盡。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上每一百位新增勞工中便有三十位來自中國,為中國制造業的騰飛制造出一個極其有利的環境。在今天,每一百位新增勞工中只有十五位來自中國;十年之后僅有五位,三十年后更只有兩位來自中國。 多數經濟學家將中國所取得的發展成果,歸功于改革開放政策。的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不過“人口紅利”也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制造業擴張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嬰兒潮,為中國帶來了大批富有紀律、廉價的勞動力。這批人在八十年代起進入工作期、生育期、儲蓄期、消費期。他們一方面壓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拉動內部需求,還制造出40%的儲蓄率。 高儲蓄率刺激高投資,在有利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工業化迅速開花、結果,甚至成為世界的加工廠,創造出一個經濟奇跡。由于社會構成相對年輕,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住房需求比較旺盛、動態;同時老人比較少,社會負擔輕,資金更多地投入生產性開發,“中國制造”由此崛起。 不過,好日子差不多過完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推出的計劃生育以及隨后更嚴苛的獨生子女政策,為中國的人口結構帶來滑坡式的斷層,勢必在未來對經濟及社會造成極其深刻的影響。 根據美國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CSIS)測算,中國的勞動力供應高峰在2015年前后來臨,緊接著是人類歷史上(和平時期)罕見的收縮。國內學者在預測高峰到來的時間以及之后的收縮力度上,與美國學者稍有不同,不過大方向一致——“人口紅利”已近尾聲。 中國的總人口高峰預計要到2030年前后才會出現,不過這是建立在慣性增長和壽命延長基礎上的。由于營養、衛生以及醫療保健的改善,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預期穩步上揚,拖后了人口高峰的到來。這意味著老齡人口的大幅增加和勞動人口的相對不足。 三十年前每一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有八個勞動力支持,今天只有六個,而三十年后僅有兩個勞動人口支持。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以及很快會產生的經濟、社會沖擊,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糾正人口結構上的扭曲,卻非短期內可以奏效。 拉動中國工業化的另一個因素是充沛的資金和低廉的資本成本。中國的工業化某種程度上受益于儲蓄者的補貼。以不良資產的形成概率看,目前中國的貸款利率水平并未完全反映出信貸風險。但是中國的資本項目并不開放,其他投資渠道有限,加上對政府的信任,老百姓的儲蓄基本都擺放在銀行中。近年的重化工業化,就是在超低貸款利率下進行的。 隨著嬰兒潮人群中愈來愈多的人步入勞動年齡的后期,開支開始增大,儲蓄率開始下降。退休之后,銀行賬戶的開支更可能遠大過入賬。人口老化下儲蓄率、投資率下降,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出現,中國也難幸免。如果銀行改革順利,信貸紀律明顯增強,投資率的下降可能來得更快。 總之,隨著勞動人口增長的逆轉,中國的“人口紅利”將于2015年前后告終。適當延遲退休年齡,可能將勞動人口在高位上多延續幾年。內需急增,則可能加速人手短缺的來臨。不過結論大致不會改變:中國的制造業以及現行的增長模式大約還有十年好景。中國的勞動力供應十年后便難以為繼。 所以,提高生產力,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轉型,不僅是當今國家的政策,也是人口結構變遷下的必然要求。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型,關系到民族的長期繁榮。然而,今天中國的教育現狀、企業結構離知識經濟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今天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也難以催生英特爾、微軟這樣的高附加值企業。前面并非坦途。(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