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中國的城市標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2日 18:37 《財經時報》 | |||||||||
2005年的北京,無論是與國際流行樂壇相接軌的流行音樂節,還是剛剛結束的高水準的國際音樂節,北京這座城市所擁有的公共音樂文化現狀不僅越來越有國際影響力,而且越來越呈現出多元豐富的格局 □ 本報記者 黃振偉
2005年的北京,繼續演繹著一個神話:這座城市變得同巴黎、紐約一樣重要,她的人民正煥發出與以往世紀不同的光彩。 上面的描述出自西方媒體的觀察,類似觀察10年前則是另外的表述。 1995年,同樣出自西方人之口,有人這樣預測,北京要和國際大都市比肩,至少要在半個世紀以后。 2005年歲末,當一部名叫《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歌劇在中國觀眾靜息凝神的期待中開幕時,隨舞臺聚光燈投下的,是跨越兩個世紀的光芒。 1876年,位于德國東部小城拜羅伊特的一家歌劇院,從這一年開始只演一個人的作品,那就是19世紀德國著名音樂家瓦格納的歌劇。 百余年來,在這家歌劇院上演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已成為國際演出界最經典的文化品牌之一。許多歌劇迷不遠萬里趕到這里,就是為了欣賞這一經典劇目。雖然每年夏天,這家歌劇院都會出售58000張門票,但全世界每年竟然有多達50萬人申請購票。據說有觀眾連續二十年申請而未得,以至于絕望得要自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全世界都最具號召力的經典劇目,2005年10月底登陸北京,成為轟動全球的文化新聞。幾乎所有的西方演出巨頭都清晰地意識到,北京的演出市場已前所未有地與國際市場接軌。 他們再也不能忽視這座遙遠的東方古城,他們必須調整思維。 世界重新定位北京 當《尼伯龍根的指環》在北京上演之后,法新社、路透社都曾高度關注這一文化事件,他們連篇累牘的報道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觀點:世界上任何一家頂級樂團此后都不會再拒絕來自北京的邀請。更有評論分析文章透過這一文化現象指出,世界頂級演出品牌不斷“亮相”北京舞臺,不僅僅是與北京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個簡單問題,更是北京在世界文化舞臺崛起的一種信號。 對于這種評價,北京的眾多樂迷們有著更直接的體驗。從1998年開始舉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其邀請的國際音樂家和樂團級別每一年都在“升高”,樂迷們只要“足不出戶”坐鎮北京,就能欣賞到全世界的頂級演出。這與十幾年前,樂迷們對在紐約、柏林等地不斷舉行的世界級演出只能“望梅止渴”地看看介紹文章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 2005年的北京,無論是與國際流行樂壇相接軌的流行音樂節,還是剛剛結束的高水準的國際音樂節;也無論是帕瓦羅蒂的世界告別演出、還是老牌柏林愛樂樂團的抵京。北京這座城市所擁有的公共音樂文化現狀不僅越來越有國際影響力,而且越來越呈現出多元豐富的格局。 如果說音樂演出級別、規模往往是檢驗一座城市文化影響力的標準之一,那么在拍賣收藏、藝術展覽等諸多方面,北京所呈現出的也是越來越有國際影響力。 “畢加索的畫要在北京市場上拍賣了”,2005年12月初,這個消息一經傳出后,在業界就“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可能吧”。雖然此前,畢加索的大作曾在北京市場上展覽過,但從沒拍賣過,因為西方的藝術品經紀人認為,人均收入不高的中國還不是他們鎖定的市場。 12月初,不僅畢加索在北京被拍賣了,連同雷諾阿、米羅、夏加爾等13位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都被拍賣了。有關專家認為,此次拍賣的最大的意義是國外高端市場對北京市場的認同。而拍賣方也表示,此次大規模將西方藝術大師作品引入北京,僅僅是在北京市場的“試水”,他們在北京未來的拍賣市場上將有一系列大的計劃。 早在2004年,北京拍賣行的總成交額就已經超過了香港,而在2005年的春拍市場上,北京翰海推出的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是以接近7000萬元的天價成交。整整一年,北京拍賣市場行情一路走高,幾千萬的天價層出不窮已經不是什么新聞,北京也正在成為愈來愈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品拍賣中心。 影響世界不再是夢 當世界對北京表示出濃厚的文化興趣時,北京不只是作為一個被動接納世界多元文化的舞臺,它不僅要讓世界多元文化“走進來”,還要讓自己的文化精髓“走出去”。 1946年,作家老舍訪美時曾感慨地表示:“中國的話劇絕不遜色于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舞臺。”但讓他感到格外遺憾地是,中國最優秀的話劇從未曾在美國舞臺上演過。半個世紀之后,這種讓老舍先生感到非常遺憾的現實終于發生了徹底的改觀。 2005年10月27日晚,北京人藝經典話劇《茶館》首次在美國最高藝術殿堂——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上演。《茶館》在國內曾經創下了連演500場的紀錄,不僅成為中國話劇最知名的品牌,也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的一種品牌。 此次演出不僅引起了強烈的轟動,也把在美國舉行的中國文化節再次推向了高潮。當晚演出結束后,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副總裁、中國文化節的美方藝術總監阿莉西亞·亞當斯女士表示,現在美國人開始真正地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了。而承辦此次演出的于靜江女士則說:“我們翹首以待《茶館》的到來已經很久很久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真的感到很自豪。中國的經濟騰飛了,文化也應該跟著一道騰飛。” 《茶館》在美國最終歷時一個月之久的圓滿巡演才落下帷幕。從北京“走出去”的《茶館》不僅僅是北京文化勃興的唯一一個個案。2005年,在巴黎、在紐約、在柏林,愈來愈多的藝術品經營商們都知道遙遠的北京京郊有一個小小的村落叫宋莊,那里盛產中國當代藝術品,他們會不遠萬里地來到這個古樸原始的村落去拜訪那些藝術家。 北京宋莊,中國現代化進程大背景下,又一個文化勃興的生動個案,其愈來愈大的國際影響力正有可能使其成為中國的“巴比松”。曾有中國當代藝術推動第一人之稱的前瑞士駐華大使西克先生曾說:“北京有一個優秀藝術家的大空間,這些藝術家將越來越具有國際影響力。” 整個2005年,北京諸多藝術家在國際大展上頻頻“亮相”,以及諸多國際頂級畫廊落戶北京,都說明一個多元的國際文化市場正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在北京逐漸形成。北京也正是在這種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國際產生愈來愈強的文化影響力。 資本神話打造城市品牌 作為大國之都,北京的文化標本意義具備強烈的典型性,其文化話語權更是一個國家崛起的強烈象征。對于2005年的北京而言,在不斷上演的成功文化個案背后潛藏著這座城市文化勃興的無限魅力,而推動這種文化勃興的則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資本力量。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高達9.4%,人均國民收入首次超過1000美元。 2005年6月,國際著名的甲骨文(Oracle)公司破天荒地將其全球電子商務和新技術大會移師北京,一下子包下中國大飯店、國貿、嘉里中心三家位于北京中央商務區(CBD)的五星級酒店。類似的會議,微軟、英特爾等大公司現在年年都拋棄了東京、紐約這樣的合作城市,而是選擇了北京。 資料顯示,目前在北京CBD落戶的企業總數已達2000多家,其中只跨國公司就有457家,外國駐京代表機構則有570家,而外資銀行、保險、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投資咨詢公司則高達350多家。在未來的幾年中,更將有上千億美元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涌到這里。 經過二十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國經濟正在全面崛起,而在這種大背景下,自然會產生文化復興之夢。北京的文化勃興,既是在資本刺激下,文化自然發展的內在訴求,也是資本力量與中國文化自信的結合,二者的結合誕生了一張“和平崛起”的文化牌。北京的這張文化牌,對于2005年的世界來說是一個重要宣言,這個宣言就像一個古老的奇跡獲得全新的生命一樣在東方昭示著世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