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首席經濟學家:世界經濟增長放緩 強勢猶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6日 08:37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與去年3.8%的增長率相比,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慢,但仍實現了3.2%的強勁增長。 連續兩年的強勁增長,部分歸因于經濟周期性因素,但發展中經濟體以平均5.9%的高增長帶動了全球的增長。這是發展中經濟體實行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改革的結果。這些改革在所有的發展中地區都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發達經濟體從去年3.2%的增長降至2.5% 高油價、不斷提高的短期利率和嚴重的颶風延緩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其增長率從一年前的4.2%降到了3.5%。增長放慢可能并不就此止步,因為短期和長期利率雖然一直在提高,但目前仍停留在較低水平,其結果是,投資和消費者對于不斷升值的房地產的需求仍然旺盛;再加上高油價等因素,導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高達7500億美元,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5%。 歐洲經濟增長下滑的態勢不明顯,增長率為1.2%(歐元區為1.1%)。歐洲經濟對石油依賴程度較低以及歐洲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歐洲經濟增長相對平穩。去年新入盟的國家如波蘭等,由于受高油價、投資飽和以及全球需求較為疲軟等因素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但仍會穩定在5%左右。 2005年日本GDP增長率預計從上一年的2.6%降為2.3%。國內需求的加強,家庭收入、緊縮的勞動力市場條件和減少了的工業化重組,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但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被出口不振所抵消。 發展中經濟體今年平均增長5.9%,明年發展速度將稍有放慢 和2004年一樣,今年的全球增長仍然主要由發展中經濟體平均5.9%的高增長所帶動,即使不包括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最大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低收入國家的增長率也超過了5.5%。5.9%的增長率是發展中經濟體近25年以來名列第二的高增長,僅次于2004年的6.8%。 中國仍是地區增長的發動機。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計達9.3%。得益于全球服裝和紡織品貿易配額的取消、早期投資帶來的日益增長的生產力以及自由貿易和世貿組織市場準入的積極影響,中國的出口保持了迅速增長。相形之下,今年上半年國內需求和進口明顯疲軟,一定程度上通過政府改革和較高的油價表現出來。其結果是,凈出口代替了投資和國內需求成為中國增長的主要動力,需求的結構也隨之改變。 在中國的帶動下,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繼續高速增長。與多年來的情況一樣,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表現要比其他發展中地區好得多;盡管存在著高油價和各地增長放緩,該地區2005年的GDP強勁增長7.8%,但比2004年的8.3%有所下降。亞洲其他國家增長速度的下降十分明顯。增長率從2004年的6.0%下降到今年的5.1%。2006年,亞太地區的增長率有可能進一步降至約7.6%。中國GDP的預期增長率為8.7%,經常項目盈余(預計2005年占GDP的6%)將減少。 南亞地區奮起直追。作為亞洲第二大經濟體,2005年印度的增長非常強勁,甚至稍高于去年,超過了7.0%。由于對外資所持的寬松的態度以及全球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包括印度在內的整個南亞地區的增長今年平均達到了6.9%。2006年,由于受到高額的財政赤字、上升的通脹率和高油價的制約,該地區的增長率大約為6.4%。 拉美經濟沒拖后腿。2004年,拉丁美洲的幾大經濟體從嚴重衰退中開始復蘇。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增長延續了上一年的勢頭,但增長率從上年的5.8%降至2005年的4.5%。除巴西和墨西哥外,由于全球市場對石油、咖啡和銅的旺盛需求,該地區今年的增長預計可達5.9%,上述產品在該地區的出口中占65%。該地區明年經濟增長將放慢至3.9%,部分原因是支持收入增長和內需的商品價格可能會趨于平穩。 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不是壞事 不斷提高(但仍較低)的利率水平,通過高物價特別是高油價體現的對生產能力的制約,以及一些國家投資飽和等因素,把2005年全球增長率拉低了0.6個百分點。其中高油價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跌了0.5個百分點,但它對不同收入國家的影響不同。對于發展中石油進口國而言,其增長率因此從6.9%降低到6.1%。 盡管如此,對增長的放緩無需擔憂。何況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速度仍然很高。而且,較慢的增長應該受到歡迎,因為它降低了全球經濟過熱的風險,同時也使一些國家的供給趕上需求。 發展中經濟體總體實力上升,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發展中經濟體比較強勁的增長,預示著其在全球經濟中迅速增加的分量,這體現在經濟和能源需求兩個層面上。 從整體說,發展中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13%上升到目前的20%;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同期也從18%上升到25%。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出中所占的份額更高達43%(1990年是36%)。中國是其中表現突出的國家。1990年以來,中國在全球產出值中所占比例的增長已經超過150%,占全球名義GDP的4.3%。貿易量的增長同期超過了300%,占全球貿易總量的6.1%。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6%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5%。 快速的增長以及在世界經濟中正在上升的重要性表明,發展中經濟體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越來越大。當然,發展中國家的高增長在過去5年內也消耗掉了全球商品和服務需求增長總量的2/3。 當發展中經濟體從高增長中受益的同時,它也給工業化國家帶來了好處。它們成了高收入國家出口的重要市場,而且,高增長的趨勢也拉長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周期。另外,發展中經濟體低成本的增長,使全球的通貨膨脹率和利率即使是在世界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也能夠保持在低水平。 有序調整應對全球經濟失衡 發展中經濟體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首先必須繼續保持改革的勢頭,以繼續鞏固近年來取得的成果。其次,發展中經濟體快速的增長及其在世界生產中迅速增加的分量意味著,在諸如石油、金屬和礦產品等緊張的全球市場中求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靠自身的經濟政策。第三,它還意味著在確保全球金融穩定方面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責任。上世紀90年代后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嚴重的國際影響就是一個例子。最近,由于以美國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和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在該項目下的盈余為特征的全球不平衡,成為經濟發展的隱憂。 對于中國而言,改革的優先領域包括開放服務領域;強化金融部門和提高國有企業融資的透明度;繼續向靈活的匯率制度邁進。金融領域的改革和國企改革將有助于中國經濟更加平衡地發展。 總的來說,需要采取措施增加世界經濟調整的靈活性,以應對全球發展的不平衡。這也明確關乎中國的利益:對全球發展不平衡的無序調整,將導致全球利率的大幅度提高,美元匯率的過度調整,全球增長的減速,其結果將會給中國這樣的開放經濟體造成傷害。 (此文由本報記者羅春華翻譯,有刪節。) 弗朗索瓦·布吉尼翁 《人民日報》 (2005年12月26日 第七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