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威脅中國金融安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4日 13:31 《財經時報》 | |||||||||
牛麗靜 “金融安全”四個字,是當前中國的金融業界和學術界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 有關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股權是否被“賤賣”、外資有無“操控”中國金融業的大討論更是甚囂塵上,愈演愈烈。
一些開放派的代表人物多次在公開場合反駁“外資威脅中國金融安全”的言論,他們強調,借助外資金融機構之經驗與力量,將可解決中國金融體系安全的難題。 反方認為,國際化程度還不高的中國金融體系極為脆弱,外資若大肆進軍中國,將最終影響中國金融穩定。 爭議雙方似乎都在為中國金融安全考慮。究竟是保護主義還是開放主義會威脅中國金融安全? 目前,爭論已從業界蔓延至管理層。近期,高層對外資進入中國金融業的謹慎態度表明——受上述爭論影響,管理層已對開放步驟舉棋不定。外資參股中國券商的審批被暫停,即是最有力的佐證。 導火索 2005年,中國金融業開放進程之快、程度之深、影響之大舉世矚目。截至目前,外資共參股15家中資銀行;中外合資成立的基金公司有19家;外資參股和控股的保險公司達19家;50家資產管理公司中,有20家為中外合資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中國金融機構預計出讓的股權總標的超過200億美元。 其中,中國建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海外上市,成為國有銀行深化改革和國際化的標志性事件。正是這一事件,引發了各界對“國有銀行被賤賣”的指責。 這使得此前被廣泛認同的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政策,成為大眾和媒體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針對上述觀點,對開放持積極倡導意見的人士進行了反駁,并推動相關爭論逐漸升級。 在開放派看來,簡單地把戰略引資時的成交價格與IPO時的發行價格或目前公開市場股市價格進行比較,有失片面。 保護主義者針對此強調,相關價格折讓不合理,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并將國有股權賤賣的爭論演變至“是否應該以外資銀行為絕對主角引進戰略投資者”、“外資是否會操控中國金融業,威脅中國金融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其中更極端的意見是,只有繼續強化對銀行的國有控股,抑制外資的侵入,方可解決中國銀行體系的安全。 種種爭論,顯然已讓金融監管決策層受到了莫大的困擾。 困擾 此前,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中,暫停了與科威特投資局和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10億美元的股份收購談判。 業界盛傳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政府對外資介入金融產業的擔憂越來越大。 這樣的擔憂不只限于銀行業,也包括外資急于進入的證券業。目前,中國已暫停外資入股中國券商的審批,其中也包括瑞銀集團對北京證券的重組。 愈演愈烈的爭論已經演變至超乎理性,這逼迫管理層不得不公開表態。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強調,引進外部戰略投資者仍是今后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中國還將適當放寬社會資本和外資入股金融機構的比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