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不要把國資流失的責任推到張維迎身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0日 08:50 新京報 | |||||||||
訪談動機 日前,香港學者丁學良先生一句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再次將經濟學家置于輿論風暴的中心,內地公眾對此做出了強烈反應。但也有人意識到,這恰恰是反思中國經濟學界乃至知識界的一個機會。
處在風暴中心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學家?如何客觀評價中國經濟學家在改革過程中的歷史作用?改革中出現的個別問題,是不是經濟學家的責任?中國經濟學界需要直面哪些問題?經濟學家與經濟利益集團之間,該形成怎樣的關系?面對社會信任危機,今后經濟學家該怎樣發言,贏得更多的民眾信任?這樣的反思能給中國學界以怎樣的借鑒? 如何界定經濟學家群體 新京報:按照你的理解,該如何界定經濟學家這個群體? 梁小民:大家不要把經濟學家這個詞看得很神秘,它和廚師、演員一樣都是一種職業;但這個職業有兩個基本要求:受過經濟學專業的基本訓練,從事經濟學方面的基本工作。 按照這兩個條件,美國號稱有一萬名經濟學家。這些經濟學家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從事經濟學教學工作,這部分人多分布在學校;二是從事經濟學研究工作,這些人除了在學校以外,還多見于一些大的公司企業和政府機關。 在中國,“學家”就有點專家的意思。《韋伯斯特詞典》把經濟學家定義為“經濟科學的專家”。既然如此,對他們的要求就更高一點。這就是蒙代爾先生提到的:一是受過經濟學的訓練,二是在經濟學中有創造性思想和創造能力。 謝泳:中國社會是一個特定的社會,這個社會的結構是歷史形成的。生活在這個社會里的人,有相當的復雜性。比如有些群體,雖然隸屬于某個機關團體,但他們卻可以保持一定的學術獨立性。如果以個人薪水來源為標準,有時候就簡單了。 了解中國知識群體的情況,不能簡單和西方比較,因為可比性不大。中國的經濟學家,現在基本在政府機關、大學、社科院和少數公司里面。中國的經濟學家,就整體來觀察,基本是政府的工作人員,個人的專業基本為政府服務。 新京報:引發新一波爭論的經濟學家屬于哪種類型? 梁小民:主要是指經常在媒體上露面、為公眾所關注的經濟學家,這其中有主流經濟學家、非主流經濟學家等;而不是指那些不被媒體關注、知名度沒有那么高、專心于做學問的經濟學家。 謝泳:現在大家對一些經濟學家的批評,主要原因是他們個人的行為背離了專業人士所應當具有的職業規則,比如中國經濟學家擔任獨董的事,在中國目前的現實中,它的合法性確實是一個問題。中國經濟學家的身份,極少有單一的。中國經濟學家不能受到人們尊敬的原因,主要是他們沒有處理好個人專業角色和職業角色的關系。 到底是什么引發了這場爭論 新京報:引發這場爭論,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梁小民:在那些經常在媒體上露面的經濟學家中,確實有的人經濟學學問做得不好,他們走的不是做學問的路子,有時候經常提出一些很荒謬的觀點。比如說有的人對股市實際上沒有研究,但是卻非要說“中國股市沖上5000點”之類的隨意評論。 有些經濟學家講話確實不是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拿了經濟利益集團的錢為經濟利益集團說話。是不是說經濟學家不能為經濟利益集團說話呢?也不是。比如說經濟學家為企業說話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處,比如為私營企業的地位鼓與呼等等,但問題是為企業說話不能有個人動機在里頭。如果拿了經濟利益集團的錢,違背經濟學常識和做人的良知去說話,這就不對了。還有一種情況,有的經濟學家具有多重身份,比如說政府官員身份等,這些經濟學家就不能為經濟利益集團說話,因為他的身份不同,說話的影響也不同。 再有,就是一些經濟學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對弱勢群體關心不夠。我們的改革不僅是只讓一部分人富起來,還有更重要的,這就是小平同志講到的:實現共同富裕。強勢群體自己就可以代言,而弱勢群體的代言人卻不夠,經濟學家對他們的關注太少———從道理上講應該更關心這部分人。所以,經濟學家還要關心改善所有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 最后,就是公眾對經濟學家有誤解———所謂誤解就是對經濟學家期望太大,好像經濟學家就能決策或者在極大地影響決策似的,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政府決策向來有其出發點。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經濟學家不能治國》,就是說經濟學家并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政策,經濟學家僅僅是提一些建議、做一些分析,做做智囊出出主意,但決策還取決于政府全面的考慮。經濟學家自身不要誤以為能夠憑一己之力推動政策、帶來改革的種種益處,群眾也不要以為改革出了問題,都是經濟學家瞎折騰的結果。比如說股市,即使是像吳敬璉先生這樣的經濟學家,本領再大也不可能“一言興股、一言滅股”。 新京報:丁學良先生是否點到了中國經濟學界的一些問題? 梁小民:確實點到了。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經濟學家就是吃經濟學這碗飯的人,他應該是以做學問為主,而不是當社會明星到處呼吁。 這樣,經濟學家就離開了他的職業要求。做什么要忠于什么,演員要把戲演好,但我們的經濟學家“戲”演得不一定好,但是社會上的影響卻可能很大。 另外,確實是有經濟學家利用社會對他的信任,發表了一些不負責的言論,比如“腐敗是改革的潤滑劑”。這些言論確實在公眾中引起了不太好的影響。 更重要的一點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沒有站在一個社會公正的立場上,來表現出經濟學家的良心。什么叫經濟學家的良心?就是經濟學家要講真話,我的主要責任不是贊揚政府如何如何好,而是提醒哪些地方做的不夠。經濟學家講話時,不是站在經濟利益集團的立場,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比如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是富人說醫療市場化好,經濟學家就說好;也不是窮人說回到以前的醫療體制,經濟學家就說回到以前。經濟學家要力求客觀謹慎,經過仔細的研究以后再講話,別信口開河。 丁學良先生的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確實說明了當前中國經濟學界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確實值得每一個經濟學專業的人想一想。 現在,中國處于一個轉型時期,絕大部分人在想辦法賺錢,一些經濟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特別突出:不好好教學、不好好做學問、到處撈錢、追求社會知名度。這些問題本身,就引起了社會的反感。 經濟學家是否該為社會問題負責 新京報:經濟學界該怎樣面對這些問題? 梁小民:社會有這些需求,因此這些人就有這樣做的機會。有的經濟利益集團就需要有人替它說話,所以給經濟學家錢,有的經濟學家就難免為它說話。這是一個社會需求與供給的問題。 不過,轉型時期的這些社會現象終究會成為過去,經濟學也不應成為顯學。恢復到正常狀態的經濟學就是一門學問,和哲學、歷史、文學沒什么區別。但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 新京報:中國20余年經濟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社會公平、貧富懸殊、環境污染等。造成這些問題的社會原因有哪些? 梁小民: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源很復雜,其中很多問題首先是歷史包袱造成的,比如說戶口制度對社會不公的作用。不過,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對中共中央的指示和精神的理解也出現了偏差,比如,“發展是硬道理”絕對不是不顧一切代價的發展,更不是僅僅以GDP論英雄。污染問題嚴重就是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結果。這些問題能怪經濟學家嗎?恐怕不能這樣說。 貧富差距擴大原因也很復雜。不同的國家在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都有這樣一個階段,英國、美國、歐洲大陸各國都是這樣,這是一個歷史過程,西方國家真正做到現在這樣,也就是二戰以后的這段時間。小平同志講,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有先后的。歷史發展難免經過這么一個階段。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講過,歷史的發展是以惡為代價的。這話非常深刻。 不要把歷史發展看成一帆風順,它需要一個曲折的過程。所以這些問題的出現大體上還是正常的。 改革千頭萬緒,政府對個別問題可能有所忽視,比如說社會保障問題。無論醫療改革怎么改,都應該保證人們最基本的就醫條件,這是最基本的人權范疇,但是政府可能做的還不夠;另外有些問題則可能是執法不嚴,比如我們有環境保護法,但是環境污染很嚴重。這些問題也不是經濟學家能夠解決的。 謝泳:中國的問題要讓經濟學家來負責,這沒什么道理。如果他們自己這樣想,是自作多情。如果公眾這樣想,是天真可愛。 新京報:那么,經濟學家是否該為這些問題負一些責任? 梁小民:不要把這些問題的責任都歸到經濟學家的頭上。經濟學家僅僅是一些文人,不是決策者。比如說國有資產流失,是不是張維迎反對郎咸平、支持顧雛軍就是這個問題的根源?恐怕不能這樣說。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如果把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推到張維迎身上,這就很不公正了。所以,不要把經濟學家的作用夸大了,別認為成績是他的,錯誤也是他的;經濟學家就是一個群體,他們發表他們的意見、說他們的話,其對錯與否與政府接受與否沒有必然關系。我們要將政府和經濟學家所起到的作用完全分開。 經濟學家存在公信力危機嗎 新京報:你認為經濟學家群體是否面臨集體信任危機? 謝泳:從來就沒有過信任,自然也就談不上危機。 梁小民:有這個問題。因為有經濟學家說了很多不負責任的話,從而引起了老百姓的反感。比如說關于股市,我在沈陽坐出租車,司機跟我講,有經濟學家說“中國股市沖上5000點”,爹媽聽說之后就把一輩子的錢都買了股票,結果股市崩潰導致血本無虧,回家之后老罵經濟學家。應該說,這種信任危機還來自于部分經濟學家功底太差。 中國的經濟學家組成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海歸派,他們的學術基礎和專業訓練都非常好,但他們對中國的現實不一定非常了解,尤其是缺乏一種叫感覺的東西。所以這些經濟學家雖然理論功底扎實,但是在分析中國問題時就不見得頭頭是道。另外一部分就是我們自己培養的經濟學家。這些經濟學家中能夠具備使用國外常見的經濟計量模型能力者很少,這就是專業知識、專業訓練不夠的表現。再有就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比較浮躁,正因為浮躁,所以拿了錢給人家說話,或者故作驚人之語以引起輿論關注。 新京報:如果是這樣,經濟學家該如何保持與經濟利益集團的關系? 謝泳:說經濟學家為經濟利益集團說話,先要確立事實,然后再作評價。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先把經濟學家和經濟利益集團的關系講清楚,這需要細致的調查和勇敢的職業操守才能完成。 如果有哪一個記者能把所有經濟學家和經濟利益集團的關系,用令人信服的事實解釋出來,公眾自會對經濟學家有一個評價,所謂公道自在人心。 梁小民:經濟學家還是應該和經濟利益集團保持一定的距離。講問題就是從其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做出判斷。比如講私人經濟如何更好發展,要立足于經濟學學術的角度,在轉型過程中發展壯大私人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是有利的;但同時也要看到其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還需要給它創造良好的環境,而決不是哪個企業給錢就為哪個企業說話。從專業角度出發,不受經濟利益集團的支配,來講自己的見解,講自己的真話。如果這樣,即使講錯了,公眾也可以理解。 新京報:有人也認為應把經濟學家還原成普通人。這會不會導致公眾對經濟學家的要求降格? 梁小民:經濟學家不要自我神化,公眾也不要神化經濟學家。經濟學家也有自己的利益,經濟學家也是有缺點的,這就將經濟學家還原成普通人了。但經濟學家還是不能把自己當成普通人,因為他的知識和認識能力比普通人要強,經濟學家對自己的要求應更高一格,要堅持知識分子應有的人格。經濟學家愛錢,這是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經濟利益集團給錢讓替它說話,就要考慮和自己的學術立場、公眾立場有沒有沖突。在任何社會中,知識分子都是社會的良心,應該站在社會利益的角度講話。從這個角度講,對經濟學家的要求要比普通人高。既然社會把經濟學家捧到這個位置,經濟學家就要對得起社會的這份信任,在道德上不能把自己混同為普通人。 新京報:今后,經濟學家該重塑公信力? 梁小民:一是老百姓不要對經濟學家寄予很大希望,經濟學家本身的發展也是一個過程。至于以后的發言,經濟學家一定要站在公共立場上,而不是站在某一個經濟利益集團的立場上;發言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而不能故作驚人之語,靠奇談怪論來吸引公眾注意。 鏈接 10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先生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并批評國內經濟學家一心為利益集團代言。 11月4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丁學良的批評是不公正的。“不公正”的理由是:“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經濟學家參與并推動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全過程,作為境外學者,他并沒有參與這個過程,就這樣提出批評實在有些不公正。” 在11月7日《中國青年報》的一項專題調查中,83%的公眾支持丁學良的說法。該調查結果顯示:14位主流經濟學家中,公眾信任率超過10%的僅有郎咸平和吳敬璉兩人。此外,對“學者發表言論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的問題,58%的人選擇“學術立場”一項,38.2%的人選擇了“公眾立場”,但高達69.7%的人認為現在經濟學者發表的言論根本就是站在“利益集團立場”。 (本版照片由訪談嘉賓提供) □本報時事訪談員 陳寶成 北京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