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以民為本以財為末 期待稅改下一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3日 11:57 大洋網-廣州日報 | |||||||||
徐鋒 盡管爭論頗多,但10月27日,隨著“個人所得稅法修改決定”的正式生效,個稅免征額問題、地區差異問題,終于一錘定音,塵埃落定。而近日,根據一項對全國10城市1000名公眾進行的電話調查,“近八成公眾贊成個稅起征點調至1600元”。
雖然對“八成贊成”這樣一個結果、以及電話調查的可信度心存疑竇,但作為一個守法公民,我想,既然是法律通過了的,再來置疑、辯駁、推翻,近期可能性不大,而且容易搞得“法將不法”。再說,萬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免征額從800元調至1600元,如此循序漸進,倒也符合中國的國情,想一步到位,目前恐怕還有點難。 不過,雖然不提倡一蹴而就,但也并非意味著可以就此打住,一勞永逸。個稅改革和完善,仍前路漫漫,未有窮期。 原因有二 首先,時代是發展的,隨著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成本的變化,個稅免征額必然發生相應變化。對此公眾早有心理預期,政府也應該有心理準備。這一點道理淺顯,無需贅言。但值得提及的是,目前1600元的免征額是否已經涵括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成本呢?這一點上,雖然專家拿出了很多數字,但生活現實告訴我們:1600元對大多數需要供樓、兒女教育、贍養父母、看病、吃飯、坐車的工薪階層而言,能不能達到溫飽,恐怕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如此,則設立“免征額”的初衷豈不落空? 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刀切”式的個稅征收模式,早該與國際接軌了。記得前幾天,經濟學家張曙光就公開表示,“個稅改革實際上是拾了芝麻,丟掉西瓜”。前段時間,大家的目光都被引導到免征額及其地區差異“芝麻”問題上,卻忽略了諸多更重要的“西瓜”問題。了解西方發達國家的個稅體制,我們不難發現,人家的功課之精細化、人性化,令人詫異———在德國,已婚家庭但擁有18歲以下子女,或者子女在27歲以下但仍在上學的以及子女沒有收入的,或者遇到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額開支(如生病),可以減少個稅;在美國,同樣收入的兩對夫婦,有兒童和沒有兒童所交納的稅收相差很大;在日本,需要贍養的老人數量不同,需交納的所得稅稅款也有很大不同……而我們的個稅制度,尚處于極度粗放式管理的初級形態,差距之大,令人喟嘆。而從根本上說,與國際接不接軌,只是一張皮;老百姓關心的,是皮下包裹的、對人本精神和最大程度社會公平的追求。 西哲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中國先賢曰:“以民為本,以財為末。”值得樂觀的是,中國的個稅改革已經邁出了以人為本、“還利于民”的可貴一步。但今后的路如何走,公眾心存企盼,更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