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為什么還那么吃香 考生爭的是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1日 15:20 東方早報 | |||||||||
文 李紅軍等 人事部日前公布數據,今年有近百萬考生爭奪八千多個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職位,其中通過審核的接近40萬人。這意味著今年的錄取率約50:1,再創歷史新高;在一些熱門職位上,這一數字更是超過1000:1、2000:1。但有的冷門機關空缺職位較多,甚至未達到開考比例的要求。
透過報考熱看喜與憂 近年來,公務員職業既有讓人欣喜的變化,同時也有讓人擔憂的一面。喜的是,國家重視公務員的政治、經濟待遇,使之成為一種讓人羨慕的職業;憂的是,這種政治、經濟待遇的執行有些“失范”,很多地方沒有統一的公務員待遇標準,即便同為國家公務員,其政治、經濟待遇也是差別很大。 與此同時,一方面,社會大批人員失業,很多人在依靠救濟金度日;另一方面,國家公務員卻拿著較高的工資,享受著名目繁多的“福利”,這樣的社會景況能讓人欣然接受嗎?“公仆”的基本要義就是為公眾造福,就是勤政為民,當“公仆”成為享受的代名詞,國家的前途就很讓人擔憂。 公務員是一種社會職業,任何人都不能很隨意地拿著它做“交易”,提高公務員的政治經濟待遇應有個“度”的把握,如果在這方面失控、失范,就很難保證社會的公正與公平;诖,希望人們正視百萬人爭當“公仆”所透出的信息,著力改善社會分配結構,把公務員的待遇限定在合理尺度內,否則社會矛盾將會越來越大,以致不可收拾。 聯合日報社李紅軍 競爭最激烈爭的是什么 一年比一年熱門的公務員考試,是社會公平性的天然晴雨表,公務員崗位的激烈角逐,確定無疑地證明了公務員崗位與社會的其他崗位之間,利益的差距與失衡已經相當嚴重。 那么,公務員的優越性,到底體現在何處?正如有關人士分析的,公務員整體工資水平居于社會中等偏上,有各種各樣的“明補”及“暗補”,其職業發展、工資福利、退休養老等通常都有較為完備的保障體系,競爭機制不健全,公務員缺乏淘汰機制等等。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在美國2004年國家財政支出結構中,行政支出部分占14%,而在我國2003年國家財政支出結構中,這一比例是37.8%。據國家統計局2004年的的數據計算,上一年度只有21.33%用于公民最需要的社會保障、撫恤救濟、教育、醫療衛生四類項目。這說明,公務員崗位的巨大優越性以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庫資金用于滿足自身的需要為支撐。 這種情勢下,公務員崗位沒有理由不熱門,公務員崗位的競爭沒有理由不激烈?墒,這種情勢下,公務員崗位的優越性還有什么正當的理由和依據呢? 甘肅省蘭州市梁發芾 報考熱所潛藏的問題 從職業本身來看,“工作穩定、福利待遇高”固然是公務員必要的職業魅力,但是,這種“魅力”如果“魅”到1000:1、2000:1,是否也反證了其必要、合理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再從考試本身來看,每年動輒幾十上百萬的青年,都將職業前途押在錄取率極低的公務員考試上,是否會扭曲他們的生活擇業心態,進而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進一步從整個社會的就業環境看,熱鬧的公務員考試背后見證的隱憂也不容忽視:比如嚴峻的社會就業形勢,難以令人樂觀的創業環境和勞動保障環境等等。而且說到底,公務員只是二線、從屬性質的公共服務部門,而一線的生產、經營部門才是勞動就業的主體、源頭,如果源頭匱乏,下游自然不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而“創新能力”靠什么?當然要靠生產科研的第一線,以及千百萬投身其中的人才尤其青年人才,如果我們不能為人才提供足夠寬裕的就業環境,那么“自主創新能力”又何以生根? 湖北省沙洋縣張貴峰 “挑肥揀瘦”錯不在報考者 “公職炎涼”是今年國家公務員報考情況的鮮明寫照。對此,一些媒體頗有微詞,認為大學畢業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等。這樣的指責,在現實面前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在“肥”部門和“瘦”部門,公務員單是月收入差距就很大。某媒體就曾報道,北京市一些部門的公務員有的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而另一些部門有的月收入才1000元左右。面對現實的種種誘惑,能有多少人胸懷遠大理想,滿懷激情地投身到一個環境艱苦、待遇低、社會地位不高的崗位? 當然,一些地方正在進行“削峰填谷”的探索,實現公務員待遇的相對公平。這些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只是一個良好開端。 此外,“肥差”之所以肥,是因為這些崗位有權力尋租的環境;“瘦差”之所以瘦,可供尋租的權力資源有限是重要原因之一。解決這些問題,僅靠“削峰填谷”還不夠,更需要權力資源配置的改革、反腐機制、權力運行機制的強化等。民主、民權、和諧社會等,這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政治語匯,不僅是政治文明的努力方向,也是解決“公職炎涼”的法寶。 山東省淄博市解本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