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改革沒有回頭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0日 10:23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評論員 李利明 10月27日,香港聯交所,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建行率先實現海外上市。這是2003年年底啟動的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重大成果,也是1998年以來中國對國有銀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的初步成功。可以說,建行成功上市是過去7年來兩屆政府領導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建行海外上市的最大意義,不在于建行籌集了多少資金,賣到了多高的股價,而在于其對國有銀行改革的示范意義:國有銀行改革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并取得了初步成功;這一改革已經不能再走回頭路。 對于國有銀行的改革路徑,1998年之后,政府官員、業內人士、專家學者都曾經提出不同的建議——包括對國有銀行進行分拆,把最好的分支機構拿出來上市;包括首先在境內上市,然后再考慮境外上市;包括改革主要靠內部力量,反對大規模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等等——現在看來,這些建議的著眼點都是局部改革,暫時性的解決國有銀行困難,并且把改革定義為內部的事情,這顯然與中國入世之后銀行業開放在即的大環境不符。 如果只是把國有銀行改革定義為我們內部的事情,那就是預留下了后路——改革不行的話可以再退回去。很多改革的失敗正緣于改革的不徹底。而國有銀行的改革,正如溫家寶總理所指出的,是“背水一戰”。正是這種勇氣與決心,才使得國家在花巨資為國有銀行消化歷史包袱之后,改革國有獨資銀行為國有控股的股份制銀行,再改革為外資參股的股份制銀行,最終成功上市之后成為國際公眾銀行。上市之后的建行,與兩年前的建行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一直以來,國內各界對于國有銀行改革有很多不解和擔心,包括“ 賤賣”國有資產的擔心——國家花了那么多錢解決國有銀行的問題,外資出了那么一點錢就占有那么多股份,這是不是在賤賣國有銀行?外資持股比例那么高,今后國有銀行會不會被外資控制,從而對金融安全產生威脅?如果建行沒有到海外上市,一切都還可能會出現后退和反復——國有股可以一直占絕對控股地位,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發言權僅限于董事會會議上的發言,信息可以照樣不透明。但是在建行上市之后,已經從一家國有獨資銀行變為有25%外資股份的國際公眾銀行,這相當于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作出了不走回頭路的公開承諾。 有了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參股,并且在海外上市,國有銀行的信息透明度必將大大提高,來自銀行內部的董事會監督和來自銀行外部的公眾股東監督將大大加強。國有銀行今后的市場價值和評級情況將與銀行的經營業績、董事和高管的盡職程度息息相關。只要經營業績不佳,股價自然下跌,評級自然降低,不會再因為國有銀行的特殊身份而受到任何優待;公眾股東和外資股東要求銀行的高管層必須為所有的股東服務,而不再僅僅為國有股東的利益服務,如果銀行的高管層未曾盡職,或者有損害其他股東利益的行為,如為國有企業提供政策性貸款,投資者或者會用腳投票,令銀行的市值下降。而國有股權所占有的銀行市值比例大小,是銀行國有股權的價值所在。 以往,出于擔心外資參股國有銀行將對金融安全產生威脅,因而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時間最晚、步伐最慢,政府將銀行業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其結果是沒有了外資控制國內銀行業的擔心,卻產生了3萬多億元不良貸款,而在國家對國有銀行的無限責任之下,這些不良貸款無論是通過財政買單還是央行買單,不是浪費了納稅人的錢就是征收了通貨膨脹稅,最終是全民買單。 如今,政府已經認識到,不能繼續通過提供政策性貸款為某些經濟部門或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特殊支持。可以預見,政府對海外上市之后的國有銀行的干預和控制會越來越少,在外資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下的中國銀行體系的健康發展,是對中國經濟良好運行的最大支持,是中國銀行業的最大安全所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