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貧困標準應與世界接軌 靠比較優勢脫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5日 10:55 新浪財經 | |||||||||
新浪財經注:此稿件為林毅夫教授2005年3月在全國政協10屆3次會議上的發言,此文為作者授權新浪財經首次獨家全文發布,原文標題為《關于我國扶貧政策的幾點建議》。 林毅夫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艱苦努力,我國的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4年5月25-27日世界銀行在上海召開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扶貧大會,以推動交流和學習各國尤其是中國的扶貧經驗。這是對我國改革開放25年來,農村極端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降低到2004年的2610萬,20世紀的最后20年,世界貧困人口的減少主要發生在中國的成就的肯定。然而,隨著扶貧實踐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貧困人口總量的不斷減少,我國貧困問題的特征也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給我國的扶貧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同時,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縮小城鄉、地區差距也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在2020年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據此,我國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下根據這些年來對我國扶貧工作所做的研究,提出以下8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按國際標準重新確立貧困標準 我國目前農村極端貧困人口的標準是人均年純收入625元以下,這個標準是1986年開始大規模扶貧時,按照當時解決溫飽的要求制定的,已經不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目前我國測算農村低收入貧困人口的標準,實際上與世界銀行提出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天1美元收入的國際貧困線標準十分接近。建議直接采用這個標準,這樣既有利于和世界減貧的工作接軌,也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完善開發式扶貧,在做好“自然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同時側重“人力資源開發” 面向當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式扶貧是我國過去扶貧工作的特點,這方面我國有許多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的經驗可以總結。對此戰略,我國應繼續堅持,并逐步增加資源開發的技術含量,以提高開發效率,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在“自然資源開發”的基礎上,應當同時側重對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源開發”,通過推動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訓來提高貧困人口適應市場的能力和通過成功的人口遷移來獲得非農就業機會的能力。建議以社區為單位建立社區學習中心,促進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逐步將貧困人口集中的貧困社區建設成學習型社區。另外,健康和教育一樣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應當進一步增加對農村地區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采取特殊措施(如減免費用)以保證合作醫療能夠覆蓋所有貧困人口。 三、實現開發式扶貧和救助式扶貧的有效結合 在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為主的扶貧活動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極端貧困人口中相當一部分已經失去勞動能力人口的生活保障需要。因此,應當致力于建立一個以開發式扶貧為主并有針對性地結合救助式扶貧的綜合扶貧體系。 四、建立城鄉統籌的一體化扶貧體系 城鎮貧困人口和城鄉流動人口的增加要求我們應當盡快建立一個城鄉統籌的一體化扶貧體系。統籌的內容應當包括:第一,在農村地區建立救助制度。其對象既要包括殘疾人、孤寡的老年人和長期因病喪失勞動能力而又沒有其它收入來源的人群;以及因自然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內家庭的收入和消費達不到最低生活標準的家庭。第二,完善現有的城鎮救助體系,對進城務工人員,因災難、短期失業等原因出現生活困難者給以必要的救助。第三,農村和城鎮都需要進行開發式扶貧,扶持的對象主要是有勞動能力但仍然比較貧困的人口。 五、建立合理的信貸扶貧體制 農村貧困人群在進行自然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開發中都亟需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小額信貸可以有效地滿足窮人的資金需求。政府應當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推動小額信貸的發展:首先,應當逐步開放各種類型的小額信貸市場,并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和機制;其次,準許小額信貸機構根據市場狀況和運行成本自主決定貸款利率;第三,通過鼓勵競爭來保證小額信貸機構不斷創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第四,政府可以將目前經由商業銀行發放扶貧貼息貸款的資金轉由小額信貸機構來發放。另外,政府也可以探索利用龍頭企業掌握農戶信息、控制農戶資金流能夠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優勢,選擇經營管理良好、產品市場成熟穩定的龍頭企業,將扶貧信貸資金貸給龍頭企業,然后由龍頭企業轉貸給農戶,或是,由龍頭企業向農戶的貸款提供擔保,以解決貸款資金到達農戶難的問題。 六、加強國務院和各級扶貧領導小組的政策制定和組織、協調、考核功能 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開發式扶貧等各項直接減少貧困的政策之外,各項宏、微觀政策也都會對貧困人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顯著的影響。因此,為了有效地減少貧困,需要各個領域的政策有效地配合。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扶貧機構在批準一個項目、出臺一項政策前都需要對這些項目、政策進行對貧困人口影響的分析。建議強化國務院扶貧辦和地方扶貧辦系統在扶貧政策的制定、貧困狀況的跟蹤以及對各類扶貧投資效果的監測和評估等方面的職能。其他非扶貧部門在制定部門政策、批準建設項目時,也應該和國際扶貧機構一樣,由扶貧辦對這些政策、項目進行對貧困人口影響的評估,防止、減輕對貧困群體的不利影響。 七、發揮民間組織在扶貧中作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中已經有一個相當大的高收入人群,以非政府組織來動員這個人群,為低收入弱勢群體狀況的改善出錢出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扶貧過程中通常采用由農民自己的組織和專業性的民間機構來負責的模式,為了提高政府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我國政府也應當著手探索采用競爭性的扶貧資源使用方式,使更多的非政府組織成為由政府資助的扶貧項目的操作者。扶貧部門的職責則是根據非政府組織的業績和信譽把資源交給最有效率的組織來運用,并對其進行評估。 八、改變增長方式,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同時實現增長和公平的目標 貧困人口能夠獲取收入的最重要資產是勞動力,勞動力的充分就業無論對于農村扶貧還是城市扶貧都具有關鍵意義。亞洲四小龍等東亞經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以能夠避免收入分配的“庫茲內茨倒U字型”曲線,出現經濟高速增長,收入分配同時改善的原因是因為,在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充分發揮各個階段的比較優勢。經濟發展的早期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相對短缺,根據這個要素稟賦的特性,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資本密集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為主,使只有勞動力的貧困人群能夠充分就業,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隨著經濟發展,資本積累,資本由相對短缺變為相對豐富,勞動力由相對豐富變為相對短缺,比較優勢發生變化,才進行產業升級,發展資本更為密集的產業。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就業,同時勞動力的工資和收入水平也必然隨著經濟發展而提高,增長和公平的雙重目標也就能夠同時達到。而且,遵照比較優勢,整個國民經濟在國內、國際市場都會最有競爭力,國民經濟也就能夠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特別聲明:此稿件為作者授權新浪財經獨家網絡發布,如需轉載請致電新浪財經,新浪財經保留此稿件的網絡版權及法律追訴權,未經許可擅自轉載者一切法律后果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