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充滿政治特色的施政報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2日 11:4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潘潔 曾蔭權在報名補選特首的時候,在他的職業一欄中填上了“政治家”一詞,當時引起了坊間不少的議論。就香港開埠以來,恐怕還沒有甚么人愿意,或者膽敢自稱是政治家的,雖然無論在代議政治發展前還是發展后,香港從來不缺搞政治的人。昨天,曾蔭權用自己的首份施政報告向大家證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家。
驟眼看去,施政報告中無處不是彌漫著政治氣味,比如—— “強政勵治取決于領導班子的政治能力。” “作為行政長官,我要求自己是個稱職的政治領導者”;“營造一個有利于特區政府有效施政的政治環境和民意氛圍。” “為了配合我對政治領導工作的專注,提高制度運作的效率,我授權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在政策統籌和協調上擔當重要角色。” 在短短的兩段話中,曾蔭權提到了五次“政治”。這不能不說是一份充滿政治色彩的施政報告了。 前特首董建華常常試圖避開政治,希望用經濟發展來取代政治,或者是化解政治紛爭,是以,關于政治兩個字,董先生總是比較避忌。董先生任上的七份施政報告,除了二零零三年以外,所有六份施政報告都以經濟開頭,民生為次,到了最后部分才談及有關政治或政制的問題,包括行政立法關系,加強管治,政制檢討等等。相反,昨天曾蔭權的施政報告一開篇,就大談提升管治能力,擴大行政會議和策略發展委員會,向區議會放權,加強長官辦公室的能力。涉及香港政治資源重新分配的篇幅占了施政報告四分之一的篇幅。 曾蔭權的政治,是將自己放在不敗之地的政治,而不是常人想的“加強行政和立法關系”,或是“加強政黨政治”之類的政治。曾蔭權說,他要做個政治領導者,他絲毫沒有糊弄人的意思。首先,三司十一局的問責制,由于授權給財政司和政務司兩位司長擔任政策統籌和協調的任務,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具有等級階梯的制度。一方面,兩位司長間隔了特首與其它局長的關系,特首可以抽身而出,去關注社會大局;一方面特首也加強了自己的超然性,可以加強自己的權威,變成名符其實的仲裁者。這個變動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實際上操作起來,相信問責制就不會與董先生時代的問責制一個模樣了。 曾蔭權的第二個舉措,是加強特首辦公室與社會各政治力量之間的接觸,將所有的政治線索和政治資源抓在自己的手上。政治任命的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主管立法會、擴大了的行政會議、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聯絡;新設的常任秘書長負責內部聯絡,包括特首辦、政務司長辦公室、財政司長辦公室及各政府部門。如此一來,辦公室主任、常任秘書長以及新聞統籌員將把外部聯絡,內部聯絡和公關策略變成有機有序,有統一籌劃的統一體。這樣的特首辦公室將具體的政策事務交付出去,而自己則可以眼觀八方,胸懷四海了。 曾蔭權的第三個舉措是開放各種參政議政的渠道,吸納社會有識之士。這個舉措相信令許多有志參政者高興,但讓政黨憂慮。無他,如果年輕有為之士可以通過加入策略委員會,各種咨詢和法定組織,通過應聘新設的問責官員的政務助理,通過晉升區議會一展抱負,那么,參加選舉就不是唯一一條問鼎政治,攀升社會階梯的渠道。換句話說,政黨的角色也就不那么重要(如果問責官員依然排除政黨人士的話)了,政黨在吸納新血方面恐怕要敗在政府的手下了。 這個開放渠道給社會年輕有為之士的舉措,也與施政報告中放權給區議會的決策,以及即將出臺的區議會納入選舉委員會的決策相呼應。這些舉措的總和,是要將香港的政治地區化,淡化純粹理念化的政治(如民主、自由),將政治變成面包和奶油的政治。這,也是弱化目前聚焦在立法會政治的香港政黨的一個高明舉措。 曾蔭權的施政報告的另外兩個重要信息,是淡化政制事務局,弱化中央政策組。預計會納入政黨人士的百人策略委員會,將設置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三個專責小組。可以想見,策委會很可能變成公開的政治角力場所,而中央政策組則變成了這個龐然大物的秘書處。在特首辦加強了實力,具備自己的班子和策略,中央政策組輔助特首的角色也就變得更為邊緣了。而政制事務辦公室則在合并了粵港合作統籌小組,四個特區駐內地辦事處后,很可能淡出政制事務,變成了“兩地聯絡統籌局”,這,可能也反映了香港政制發展的最后命運。 本來,人們對一個繼任特首的施政報告沒有太大的期望。過渡政府應該是個“守”的政府。但是,曾蔭權這份報告卻是比想象中更為豐富,更具有自己的特色,特別是政治特色。 (作者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發展與研究網絡研究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