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葛豐:沒有真正的銀行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0日 12:15 新京報

  日前,新華社授權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了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建議。可見,金融體制改革無疑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必須面對亦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其實,早在1986年,鄧小平就曾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金融很重要
,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此后近二十年時間里,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中國金融走向市場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進展,在銀行商業化改革、金融市場拓展、央行機構改革以及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等市場化調控手段的運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初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體系發展的金融體制框架。

  然而,在漸進式改革的總體框架之下,上述改革的妥協性甚至是滯后性幾乎又是不可避免的。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假如必須等待積累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還沒有鐵路。但是在今日之中國,無論因為怎樣復雜的原因,實體經濟與金融產業間相互需求、相互支撐的一般規律卻在實踐中出現了一定的背離,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與脆弱的金融體系并存的奇異局面在不斷的小修小補下得以維持。不過很顯然,這種發展終究很難持續,倒逼下的、根本性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本月27日,四大銀行之一的建設銀行將在香港掛牌上市。作為“花錢買機制”最具觀感的標志性事件,國有

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顯赫意義在于,經過一系列代價不菲的試錯之后,中國的金融改革終于落腳到市場主體的產權改造上來。而按照波普爾“理論不能證明,只能證偽”的觀點,最起碼,吳敬璉教授多次指出的———看一下國有工商企業改革的經驗,國有商業銀行能否在保持國有獨資和不進行股權多元化的情況下實現真正的商業化經營是值得懷疑的———是對以往改革路徑不無恰當的證偽。也正因為此,中國金融改革開始進入新的路徑,即通過以產權為切入點的、對國有銀行的公司化改造,優化資金資本的配置機制,進而使微觀調整與長期增長產生某種良性互動,理應得到肯定與歡迎。

  但是“財務重組—引進外資—公開上市”的“三步走”方案仍未觸及此項改革的最難點,即打破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幾乎必然走向的國有股“一股獨大”宿命,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杠桿作用,引入多元戰略投資者,完善內外部監督,從而真正營造起適應現代經濟條件的公司治理制度。

  這一難點的形成首先來自觀念中對于戰略性行業、壟斷性行業國有屬性的理解,以及對漸進式改革方式的繼承、對進展過快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的顧慮,等等。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些待解的重大懸疑的繼續存在,使得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告中“改革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表述尤為值得肯定。

  □葛豐(上海編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