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調整無助解決全球經濟失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9日 17:49 南方日報 | |||||||||
南方網訊 “加強全球合作:實現世界經濟的平衡有序發展”是剛剛在北京閉幕的第七屆G20部長級會議的主題。對這一主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世界經濟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是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國家對美國的貿易盈余;這種不平衡將導致世界經濟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并對世界繁榮產生嚴重威脅。
在西方發達國家對人民幣匯率政策施加壓力的背景下,拉托的表述很容易引起歧義,即人民幣匯率調整有助于解決全球經濟失衡。 筆者認為,拉托表述的全球經濟失衡源于“無規則”國際貨幣制度;因而,失衡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協調國際經濟政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新秩序。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制度進入所謂“牙買加體系”時代。從本質上說,牙買加體系并沒有構筑一種新的國際貨幣制度框架,它只是以國際協定的方式正式承認了各國在匯率方面的行動自由。在這一體系下,每個國家都有權自由選擇它意愿的匯率制度;一時間,國際貨幣制度陷入無規則甚至混亂狀態。在這種國際貨幣制度下,匯率長時期地大幅波動,并且不能用實體經濟的基本面來解釋。 面對匯率的劇烈波動,廣大發展中國家紛紛加強中央銀行干預來穩定匯率,并廣泛實行“釘住”某種貨幣或貨幣籃子的固定匯率制度。發展中國家青睞固定匯率制度源于貨幣錯配。“貨幣錯配”是指:權益的凈值或凈收入(或二者兼而有之)對匯率的變動非常敏感。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錯配”是國際貨幣格局的自然產物。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關鍵貨幣”角色主要由美元和歐元(20世紀末以來)來承擔,這事實上將美、歐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都“邊緣化”了。由于國內貨幣無法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使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便呈現多種貨幣并存的局面,“貨幣錯配”由此成為常態。 在相當長時期內,發展中國家的固定匯率制度較好地支持了自身的經濟發展。然而,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以來,發展中國家連續發生了發端于固定匯率制度崩潰的金融危機。接連不斷的金融危機表明,在金融全球化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在各國逐步實行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由于國際投機資本規模異常龐大,發展中國家要想維持固定匯率制度,就需要采取新的政策組合。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中,在處理外部平衡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沒有信譽的固定匯率制”(公開宣布的浮動匯率制與對匯率的頻繁干預相結合)與規模日益增大的外匯儲備同時并存的新的政策組合。為獲取高額外匯儲備,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謀求經常項目順差;與此同時,在儲蓄率低下的背景下,美國動用國際貨幣發行國特權,在世界范圍大量舉債來維持貿易逆差;兩者一經結合,拉托表述的全球經濟失衡現象就發生了。 上述機制表明,健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體系、改革國際資本流動體制、提高美國的儲蓄率,是全球經濟恢復平衡的三大要素。從這一角度看,人民幣匯率調整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