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體系進入第四階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9日 15:10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中國要做的是,建立并持續發展高度連通且計算機化的物理網絡,同時建立起具有穩定產權秩序和高等教育水平的社會網絡 □ 布拉德福德-德龍/文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貿易體系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550年到1850年,是貴重物品交換時期。航海之路如此漫長,危險叢生,所以,值得人們遠涉重洋的東西必須輕便,貴重,而且其在某一地區的價值要遠遠高于另一地區。這樣的商品有哪些呢?答案是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印度的棉花,南亞和東南亞的香料,加勒比海地區的糖和煙草,黃金,白銀,還有奴隸。 第二階段從1850年至1945年,是鐵殼汽船的時代。此時,在世界范圍內運送大宗農產品、礦物、工業制成品和人口都變得容易且便宜。最重大的影響是人口的遷移。從1850到1914年間,5000萬歐洲居民背井離鄉,去其他大陸尋求更美好的生活。其中大多數最終都定居在溫帶地區的殖民地。與此同時,5000萬印度人和中國人也離開了家園,但他們大多數人都從土地廣袤、工資豐厚的溫帶區域被排擠開。無論如何,這次移民潮是一個重大的事件——在1900年前后,僅僅兩代人的時間里,全世界每十二個人中就有一個遷移到了其他大陸上。 與移民潮平行的,是商品的潮流。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歐洲的工業品、美國的小麥、馬來西亞的橡膠和加納的可可。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和美國變得更富有,經濟也加速增長。出口原材料的地區,主要是熱帶地區,也變得更富有,但經濟增長卻沒能加速。因為貿易利潤被用來購買歐洲的奢侈品,而不是引進工業革命的技術和資本。 在這第二階段,政治上的后果也許更為重要。當德國的工人可以以低廉的價格享用美國小麥、而不是普魯士黑麥制作的面包時,東德地區地主-軍事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受到威脅,于是聯合了國內制造廠商,結成所謂“鐵和黑麥的聯姻”。這些人都將世界市場看做某種可怕的東西,他們應該將戰場轉移到自己占據優勢的領域。不幸的是,20世紀上半葉歐洲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由此就奠定了一塊基石。 第三階段從1940年到2010年前后,是大范圍的國際貿易時期。在此階段,一種可能性漸漸出現,即相對貧窮的國家在普通工業品制造而不是農產品出口上具有競爭力。為什么在1940年以前不行?到底什么是這個轉變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水平的改進,法律和秩序的確立,抑或是技術的變遷?現在還很難解釋。 第二階段的標志之一是生產不同商品的國家間的貿易。當時,能夠讓原材料出口國家將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同時使其工業部門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社會和經濟制度,并不存在。貿易是經濟增長的一個引擎,也是世界不平等程度上升的驅動力。 但在二戰后的日本,1960年后的臺灣和韓國,1970年后的馬來西亞和泰國,1980年后的中國大陸,平均生產率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窮國的確能有效率地生產日用工業品,比如紡織品、家具、電器和電子產品等等。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變化,打開了通往經濟發展和繁榮的全新道路。它撼動了核心工業國家的政治經濟格局:一來,從前絕緣于國際競爭格局的生產部門進入國際市場。二來,夕陽產業和消費者、新興產業利益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第三階段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拆除貿易壁壘的時期。當然其中也有逆流,比如里根政府強迫日本“自愿”限制對美國的汽車出口,比如小布什政府實施的鋼鐵關稅。但無論如何,更重要的是,核心工業國已經接受了一個原則,即對于新型市場形成的具備競爭力的生產能力,核心國家有責任接受其大規模的出口。 16世紀航海發現引發了洲際貿易,后來的蒸汽船帶來了農產品和礦物的洲際貿易。20世紀中葉可供遠程貿易的商品從大宗農產品擴展到了普通工業品,F在,光纖和互聯網正帶來第四場變遷。在十年以內,任何需要在電腦屏幕前處理信息的工作都將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進行——只要有網絡連接,有懂英語的人即可。在未來三十年內,世界貿易會由此重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將可以進行標準化的信息處理過程。洲際間可貿易的部分占世界GDP的份額從現在的約25%,將上升到至少50%。 這一后果非同凡響。對中國來說,這是創造財富的大好時機。中國要做的是,建立并持續發展高度連通且計算機化的物理網絡,同時建立起具有穩定產權秩序和高等教育水平的社會網絡。對美國而言,這既是創造財富的機會,也潛在地具有瓦解社會的危險,因此需要高度靈活和有效的管理。-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龍(Bradford Delong)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