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俊初:拷問林毅夫 你為何不患不均而患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8日 09:31 紅網 | |||||||||
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這天,最先闖入我眼里的“貧困潦倒”消息,是《華西都市報》這則:去年畢業于四川理工學院的何巍,因家庭貧窮一直拖欠學校5500多元學費未還,畢業證被扣導致找工作、報考研究生遇阻,而四川68所高校中與他同因同果者“在萬人以上”。我之所以給貧困潦倒加引號,是因為這上萬學生相當部分恐還不在貧困人口之列。
1992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國際消除貧困日這一特殊日子,旨在引起國際社會重視貧困問題、動員各國采取具體的扶貧行動。正是在此前后,我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的卓越成就贏得了世界的刮目相看——據公開信息描述,主要分布于農村的貧困人口,1978年有2.5億,1985年減至1.25億,1993年再減至0.8億,2000年還剩0.3億,現有0.261億。 這一“窮人經濟學”的偉大實踐,是“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之方向根本正確的有力證明,指示市場經濟對計劃經濟的體制更替開弓沒有、也絕不能有回頭箭。但在充分肯定宏觀路徑前提下,我更希望認真審視這一進程的微觀細節,以更好方式將國民經濟市場化進行到底——如上例,一個省的一個大學生群體就愈萬為“錢”消得人憔悴,定存偏差。 憂心和期待,同根共源,來自社會財富的國民分享嚴重不均,就是奔赴共同富裕的公平之失。 今年5月,北京《財富》全球論壇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致辭中說:“從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73億美元增長到16494億美元,年均增長9.4%”。這樣的國家創富奇跡值得自豪,但同時因財富損益從平均主義極端急轉至落差太大極端,成果的國民分享出現了愈演愈烈的分化走勢,傳統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固化基本未改,城鄉、區域、行業、階層間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制度漏洞致一夜暴富神話與公權巨額尋租屢見不鮮。 于是如今,我們看到,貧困人口尚存2610萬是以人均年收入低于668元計,若以相當于全國農民人均水平1/3的882元計則有8517萬,若按聯合國人均每天收入或消費不低于1個購買力平價美元計則達1億人(新華社10月9日電)……這樣瞧至金字塔尖,2005胡潤百富榜令人大吃一驚,僅400富豪就擁有等于全國去年GDP6%的6000億元財富。對此,收入結構分析說,基尼系數已突破0.4(一說0.45)的高壓線,這是它頭也不掉地一路攀升而成。 如此背景,令站到前臺說話的經濟學家林毅夫很容易就被常人逮住了回信口開河的毛病,他說:“我國當前貧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窮人太窮。”貧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是貧富矛盾,這在邏輯上如何成立?財富存量分布、增量分配的雙失衡現實,明示“不患寡而患不均”需審時度勢再作考量、再行辨證了。計劃化固然曾化入因“均”而“寡”的陷阱,但當市場化已化出高的嚇人的基尼系數來,“不均”還一定能繼續引至“不寡”嗎? 我以為,拷問的實質,指向對統籌效率與公平的永恒難題之把握——效率優先,是否犧牲了兼顧公平?一部分人先富,是否遮蔽了共同富裕?財富蛋糕切分偏差,是否反制了做大動力?眼見財富存量分布、增量分配的雙失衡,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思考“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大原則,深感從效率優先轉向公平優先已刻不容緩是現實發出的強烈信號。 總有人說,市場經濟天然傾向于效率,這固然沒錯,但更應看到,其演進史早已揚棄了弱肉強食原生態,在政府宏觀調控介入的現代運轉形態下,不容其在人們的生存權、發展權的獲得上表現出優勝劣汰的“原汁原味”,所謂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統一——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絕非一成不變,當做大蛋糕困于切分太勻、碰上動力普遍喪失麻煩時該效率優先,當做大蛋糕困于切分失衡、碰上力量相互制肘麻煩時應公平優先。 喜見,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從完善分配制度角度提出了“更加注重社會公平”, 十一五規劃建議目標更加強調社會發展成果普惠眾生,看重積極調整就業、財稅、社會保障等有關制度和政策。就此檢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大原則理當相機調整,站在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立場上看,公平重于效率之變時下已勢在必行。 今春,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去世時,懷念者大都回憶起他1990年就曾提出的社會和諧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雖是他看待文明沖突寄托的理想,但將之移植為化解社會財富的國民分享嚴重不均的理想,是我在國際消除貧困日的愿望。 (稿源:紅網) (作者:祝俊初)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