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博弈:沖突與合作方能共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5日 18:05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彭興庭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了,于近日授予了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和以色列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以表彰他們在促進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方面所作的貢獻。從約翰·納什開始,在博弈論這座金礦中淘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數(shù)十位之多,與博弈論領域相關的基礎研究,據(jù)說已經是第五次折桂了。
博弈,這個時髦的詞匯,是眾多媒體大小“標題”的寵兒。博弈論,隨著貿易戰(zhàn)、價格戰(zhàn)等市場概念的引入,正成為普通人不斷用來理解人際關系、社會交往的工具。有人說,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是一種原子式的社會,一個個家庭就是一個個原子,相互之間交往程度很低,合作在這種“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很難立足。事實上,中國從來就不缺乏合作精神,農民起義、改朝換代、社會變遷,哪一次不是“合作”出來的奇跡。中國最缺乏是競爭,儒家“大同社會”的理想主義和“均貧富”的分配觀念,不但阻礙了社會創(chuàng)新,甚至抹殺了中國人的合作精神。 競爭(沖突)與合作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用句很馬克思的話說,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誰也離不開誰。而博弈論,作為一種策略的相關性,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 謝林和奧曼的“沖突與合作”理論在冷戰(zhàn)時期曾經有過廣泛的應用。謝林先生發(fā)現(xiàn),人通常都是愿意合作的,但當他們在一個團隊中依理性行事時,就變得不那么容易合作了。在上世紀的美國和前蘇聯(lián)的冷戰(zhàn)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這一點,雙方的武器在你追我趕當中,最后遠遠超出了實際的需要。盡管前蘇聯(lián)、美國的領導人和人民個個都是理性的,但是,雖然保持了個體的理性,但一到“國家”這個團體中,卻變成了群體的非理性。 而奧曼的不完全信息重復博弈論,正給處于核競爭消耗戰(zhàn)中的美國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根本戰(zhàn)略。1966年,奧曼和他的同事在給美國武器控制和裁軍機構的開創(chuàng)性報告中,建立了一個不完全信息的重復博弈模型。他指出,沒有參與者有勇氣單方面改變“不同結果的可能性”。這個概念與非零和博弈密切相關,所謂“非零和博弈”,是相對“雙輸”的零和博弈而言的,指的是一方有所得,他方未必有所失,而可能的結局中甚至存在“雙贏”。 時過境遷,謝林和奧曼的理論在當今的國際軍事、政治和經濟博弈中,依然運用廣泛。冷戰(zhàn)后的世界格局始終處在一種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之中,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撲朔迷離。在一些現(xiàn)實主義者看來,在國際政治中取得合作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世界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tài),各國之上沒有一個共同的政府來強行施加規(guī)則和法律。但是,我們通過對現(xiàn)實的觀察卻發(fā)現(xiàn),在國際政治中合作不僅是可以實現(xiàn)的,而且許多合作也不是想象中那么脆弱。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已成共識,也很少有人會否認全球化、一體化是大勢所趨。為什么?這正印證了羅伯特·奧曼的不完全信息的重復博弈理論:當人們每天面對相對的對手和競爭者時,當戰(zhàn)略情形大量重復出現(xiàn)時,即使個體間有直接的利益沖突,達成合作的幾率也會上升。 “沖突”何以能產生合作,是因為重復博弈的存在。博弈論中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叫“囚徒困境”,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么一個道理:如果雙方之間的交易是一次性的,結果一定是誠信缺失。但是,如果雙方能夠預期到交易次數(shù)會增加,那么,受長期利益的驅動,就會相應增加交易雙方誠信的可能性。按照這樣的思路,要重塑國人的誠信意識,就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代網絡,減少信息不對稱,為重復博弈創(chuàng)造條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