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拍板”背后的“4200次對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4日 11:30 大眾網-大眾日報 | |||||||||
□耿銀平 《重慶晨報》10月13日報道,在重慶舉行的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上,韓國首爾市市長在介紹城市改造時坦言,開始時,市民強烈反對,最后,政府與市民作了4200次的對話溝通,才得以進行。主持人楊瀾提議:“市長們在會后可以向首爾市長好好討教一下這4200次的溝通經驗。”
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城市、經營城市,所不同的是,政府具有行政職能,而群眾具有參與職能,群眾和政府一樣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從這個層面來分析,這4200次對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既然是對話,這肯定是市長已將市民聲音當作了城市發展的必然需要,將群眾的意見當作了必不可少的諫言。既然對話有4200次之多,討論氣氛肯定是針鋒相對、據理力爭、氣氛友好,政府沒有利用權力要求群眾服從,而是從政府角度協調雙方意見,讓對方滿意,達成一致。所以,這種對話也是親民政府、重視民意的政府行為。 這種“親民行為”讓人想到了我們的一些“市長”,不能說他們不注重民意,但在對待群眾建言獻策面前,恐怕很少有能做到“4200次溝通”如此耐心的。在一些地方我們所看到的是,在事關城市發展的大事情面前,多是市長和行政長官“拍板”,而群眾的意見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有甚者,還會對群眾意見“一棍子打死”,前段時間,嘉禾縣的“誰影響嘉禾一陣子,嘉禾影響他一輩子”的暴力拆遷就是明證。 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參政權。現在一些地方對群眾意見的重視不夠足以說明,群眾的知情權和參政權還是受到了忽視,這不利于決策的科學性和執政效果的優化。 當然,政治體制不同,筆者不是要求我們的市長們一定要照搬西方,但他們的“勤勉懇談”至少給我們這樣的啟迪:“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等執政行為不能忽略了群眾的聲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