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城市規劃不宜貪大 中國不可能有100國際大都市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4日 09:29 人民網-人民日報

  “城市化”成為亞太城市市長峰會的高頻詞。現階段,我國一百八十三個城市規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記者專訪有關專家  

  馬曉

  正在召開的2005年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引人注目,中國的城市化成為熱門話題。現階段
,我國共有183個城市正在規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符不符合中國國情?我國城市規劃的方向在哪里?記者就此專訪有關專家。

  中國不可能、也沒必要有那么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記者:最近有媒體報道稱,全國共有183個城市正在規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王景慧(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顧問、總規劃師):對于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學術上沒有明確定義。從性質上,它是以在區域中所處的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來定義的,是能擔負國內外經濟結合的橋梁。應該說,北京和上海已在發揮這樣的功能了,不過中國不可能、也沒必要有那么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就像不可能、也沒必要讓每個城市都擁有民用飛機場。

  袁曉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博士):這明顯脫離了我國經濟與城市發展的實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在金融、交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相當控制力的城市才稱得上“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化大都市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是強大的經濟輻射能力,突出表現在發達完善的

資本市場。比如倫敦,其銀行、
股票
、期貨等金融行業的影響舉足輕重。這是目前我國的城市無法比擬的。我國城市經濟總量增長較快,但結構性、地域性矛盾突出,多數行業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較低層次。

  記者:依此標準,我國有哪些城市有望躋身于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行列?

  袁曉勐:我國真正具備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部分特征的僅有香港、上海和北京等極少數城市。可以樂觀地認為,經過若干年努力,我國有一兩個城市能夠躋身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行列,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也僅此一兩個城市而已。

  “盲目貪大”的規劃暴露出城市規劃體制上的弊端

  記者:既然很不合國情,那您覺得這么多城市都在勾畫宏偉藍圖的原因是什么?

  王景慧:原因可分為兩方面:從好的方面說,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城市開放發達;從另一方面講,現在人們某種程度上有些浮躁。很多這樣的規劃其實是政府提出的,和“形象工程”有關。

  袁曉勐:一方面,有些領導主觀上貪大求洋;另一方面,也是利益驅動使然。土地是最大的國有資產,城市政府的主要收益來自于土地出讓;而經濟發達地區已幾乎無地可賣,唯有將城市“做大”,增加土地供給,才能增加城市財源。

  記者:應該還有城市規劃體制上的深層次原因吧?

  袁曉勐:就此事而言,城市政府的運行成本能否逐步脫離土地收益是個關鍵。不解決這一問題,政府就會有搞“圈地運動”的沖動,就有可能濫用權力干預和扭曲城市規劃。當然,“盲目貪大”的規劃也暴露出城市規劃體制上的弊病。從理論上看,城市規劃理念貧乏,人文關懷缺失;從實踐上看,城市規劃還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片面追求經濟目標。

  要搞好規劃,首先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建設

宜居城市作為重點

  記者:中央領導同志不久前指出各地要把建設“宜居城市”作為城市規劃的重點。那么宜居城市的標準是什么呢?

  袁曉勐:“宜居城市”是個綜合概念。硬件方面包括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生態環境、達到一定審美價值的城市景觀。軟件方面主要是經濟和社會環境的營造。前者是指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就業提供、有效率的政府公共服務和穩定寬松的政策環境等,后者是指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治安,有特色的、開放的、多元的城市文化等。

  王景慧:我認為這個概念源自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了正確處理城市生產與生活功能的理念。

  記者:看來,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居住需要應該是現代城市的首要職能。建設宜居城市,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王景慧:要搞好城市規劃,首先就要規范領導人的觀念,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許多城市在現代化過程中沒有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要考慮到城市規劃對歷史文化資源、環境的破壞,也就是要爭創高效的“綠色GDP”。

  袁曉勐:綜合考慮城市的規劃建設,不能片面地把建設“宜居城市”等同于治理環境或建設文明城市。城市規劃不僅要在宏觀的城市尺度上設計城市景觀和風貌,繼承和保護具有特色的文化,培育城市精神,也要在微觀的街巷尺度上考慮如何促進市民之間的交流,建立和諧的鄰里關系和社區文化。

  “公眾參與”引進城市規劃機制對城市規劃意義深遠

  記者:建設部部長汪光燾近日批評有的城市在總體規劃時仍將寬馬路、大廣場、中心商務區等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您怎么看待這類規劃?

  王景慧:建廣場本身不是壞事,要看廣場選擇的地點是否靠近城市居民、方便百姓利用。現在,很多廣場都建在市政府門前,很有可能就是“形象工程”,百姓很難利用這樣的資源。

  記者:有的地方把“公眾參與”引進城市規劃機制,您認為這對今后城市規劃的意義何在?

  王景慧:城市規劃本質上是要彌補市場調節缺失的公共政策作用,是對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種調節。加入“公眾參與”使城市規劃更加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袁曉勐:這對城市規劃意義深遠。但僅僅“引入”還很不夠,有必要在修訂中的《城市規劃法》中明確公眾參與的程序、形式和內容,確定其法律地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59,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