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標治本并舉內外均衡兼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4日 01:33 第一財經日報 | |||||||||
就在斯諾的中國之行占據了大多數國內媒體的重要版面時,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悄然放出的一篇重頭文章吸引了國際市場的關注。這篇10月12日新鮮出爐,名為“中國醞釀著變化(China contemplates change)”的文章不無感慨地表示:“盡管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盡管斯諾潛在施壓,但中國政府醞釀之中的政策轉變卻將受益者指向了中國窮人,而不是期待人民幣匯率升值的美國人。”
在分析之前,我們認為搞清楚這篇文章出現的背景十分必要。10月11日出爐的《發改委2005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2006展望報告》中估計,2005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長9.4%,預計全年GDP增長9.2%,相比先前預測的8.8%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全年出口預計增長25%左右,進口增長18%,貿易順差創歷史紀錄,達790億美元左右。用“中國醞釀著變化”一文的話說:“東方國家超乎預期的經濟增長顯然是深受貿易之苦的西方發達國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華盛頓人咬牙切齒的聲音幾乎清晰可辨。” 與此同時,10月11日,十六屆五中全會閉幕,通過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指出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醞釀著變化”一文認為: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轉變粗放式增長路徑,政策戰略更專注于解決市場經濟改革帶來的不平等的社會問題。 如此背景之下,該文表達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政策轉變未能眷顧匯率問題的失望與無奈之情。應該說,對于迫切要求人民幣即期、大幅升值,以緩解本國內部保守勢力的政治壓力的西方各國而言,出現這種不滿的情緒并不奇怪。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對中國政策變化的非議有理有據。 實際上,從內外均衡的視角審視,中國的政策轉變長期目標蘊藏著“治標治本”的深刻內涵。眾所周知,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主要有四個: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隨著商品及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國際流動的發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度增加,外部均衡問題的出現在所難免,而且,經濟開放性使原來封閉條件下的內部均衡問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之間還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因此,任何一項指向單一均衡的政策目標總是難免對另一均衡產生不容忽視的間接影響,這種開放經濟中宏觀政策的“外部性”,決定了政策績效的復雜性。 如果中國政府在外部壓力下,如歐美所愿從外部失衡入手,激進改革匯率制度,那么雖然短期內貿易不平衡有可能得以減輕,但這種外部均衡的改善,蘊藏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維持性。一方面,人民幣匯率的驟然變化會吸引國際投機勢力的沖擊,可能造成一潰千里的不良后果,引致貿易的全面混亂,給外貿依存度較高的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極大傷害。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的大幅升值必然抑制出口增長,在內需不振的條件下總需求勢必萎縮,為了緩解這一困境,政策制定者唯有再次傾向于貨幣貶值,上下反復將給外部均衡帶來極大的破壞。如此一來,內外均衡都將在交替惡化的過程中跌入惡性循環。 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是,內外失衡同時存在,市場經濟改革帶來的兩極分化、失業居高、粗放增長等負面因素造成了內需不足,這實際上是順差高企、人民幣遭遇普遍非議的根源所在。因此,在內外失衡之中,內部失衡是關鍵。中國的經濟政策轉變將重心置于解決內部失衡問題,正是追根溯源的正確選擇。如果能夠重振國內需求,那么進口狀況將大為改善,而出口激增的局面也能得以緩解,進而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外部壓力也會相應減小,而外部均衡的優化也會給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創造一個適度、溫和、協調的整體環境,并最終反饋給內部均衡以持續、健康的增長動力,穩定、適度的物價水平和充分、和諧的就業形勢。著名國際金融學泰斗姜波克教授認為:“均衡匯率是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時的匯率水平。”只要內外均衡在正確指向的政策引導下不斷改善,那么人民幣匯率會逐漸趨向均衡水平,而中國的貿易伙伴也會因此受益良多。 所以我們認為,政策選擇自當兼顧內外均衡,中國醞釀著的政策轉變在這一點上的確無可非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