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旁聽公民的審判怎能以公正服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2日 10:58 東方早報 | |||||||||
文 高一飛 據《成都晚報》10月10日報道,成都火車站派出所“警偷勾結案”9日開始在貴陽鐵路運輸法院審理。事先法院發布公告說“公開審理,允許公民旁聽”,但法庭95個旁聽席位,只留了5個席位給“趕不走”的媒體(實際上只有《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的記者進入法庭),6個留給嫌犯家屬,其余84個席位全部由成都鐵路局相關單位“消化”了。來
法院審判對社會的公開,應當對民眾平等對待,無論是媒體記者還是普通公民。為了平等對待想旁聽的民眾,各國法律往往重視程序的細節,對于旁聽人員可能超過法庭容量的案件,事先公開通知,并要求旁聽者領取法庭旁聽證,也因為所有在一國境內的人都有在該國所有法院的旁聽權,因而不檢查身分證件,只進行安全檢查就可以進入法院。 領取旁聽證,卻是被我國立法和司法忽略,而又被一些法院大加利用的一個程序,這一程序實則可以被用來拒絕媒體、排斥法院不喜歡的人;更有甚者,有的法院規定記者旁聽必須先由法院辦公室專管宣傳的人批準。于是,該報道里才會出現“記者向執勤人員打聽能否辦理旁聽證?”而所謂法院挑選的這些人,則往往是被認為對法院裁判評價有利的人。驅趕普通人員反映的是遮遮掩掩、對被指“不公正”的擔心和顧慮。如此程序不公,又怎能以堂堂正正的公正形象、實事求是的法治精神去處理案件。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91條以“違背公開審判”作為二審法院認定原審無效、發回重審的理由。為何還會出現有的法院要求“不允許記者旁聽”的現象?而所謂“一人一證,不得外借;中途退場后不能進場,嚴禁攜帶手機等電子設備”則更讓人難以理解。筆者在美國法院多次旁聽案件,旁聽證可以轉讓,中途上廁所后可以重進,也可攜帶不出聲響的電腦等物,任何人都可以記錄。我國有些法院如此不近人情的嚴格規定不知有何法律依據? 司法權威,來自于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和信心。法院審判的案件中,糾紛雙方有些是政府對公民,有些是有權有勢的人或者單位對弱勢的個人。所以,在現代刑事訴訟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法官中立,控辯平等。但是一個對待旁聽人員尚且分為三六九等,區分中央級媒體與其他媒體、普通公民與“鐵路局相關單位”的公民的法院,能對糾紛中的雙方以平等態度相待嗎?在司法程序中,記者至少享受“普通公民待遇”,記者監督司法的權利在我國的現狀卻如此令人擔憂。這樣歧視旁聽人員的法院,即使有實體結果上的司法公正,也難以令人信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