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共同富裕”破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2日 10:56 東方早報 | |||||||||
早報特約評論員 木喬 10月11日,十六屆五中全會在京圓滿閉幕。這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會議公報指出,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這表明,在歷經20多年改革開放后,中國正處于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十一五”規劃承前啟后,關系中國發展全局,影響民族未來走向。五中全會提出:“十一五”時期,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十一五”時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些核心精神,經明年全國“兩會”落實為“十一五”規劃的具體內容后,將在未來五年貫徹執行。 我們認為,在中央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建設和諧社會的總體指導思路下,按“六個必須”基本精神制定并實施“十一五”規劃,多年前提出“共同富裕”目標,其準確含義和實現路徑均更顯清晰。 當前國際形勢在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和平發展仍是時代潮流,國家間融合與競爭也不斷加劇,中國要真正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必須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全面提高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而在中國內部,不斷拉大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嚴重制約經濟社會更快發展;不少地方在發展中單純追求增長規模,經濟質量和效益低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危機管理問題不斷、重大安全事故頻繁發生,改革與發展均是重任在肩。 2005年是中國改革攻堅年,“十一五”則是改革攻堅期,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階段。事關中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很多重大問題,將比較集中在未來5年里破題、攻堅。只有在這些深層次改革攻堅上取得成功,才能為后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改革的本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而創新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并確保更全面廣泛的公平。農村稅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改革必須加速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更應當擺到突出位置重點攻堅。 全面地看,中國改革與發展既擁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與億萬民眾關系最緊密的,首推如何縮小不同人群的貧富差距和地域發展落差,這就需要準確定義并科學規劃新時期的“共同富裕”之路。有人認為,既然中國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那么“一部分先富起來”以及貧富差距長期存在,都將是難以逆轉的客觀現實。一些專家學者近年來提出,所謂“共同富裕”,恐怕是遙不可及的夢幻,很難真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花結果。 縱觀全球,我們應當看到,許多實行完全市場經濟的發達國家,雖然也存在不小的貧富差距,但其絕大多數國民可以比較充分地享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福祉,特別是在一些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整個社會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相對協調,深層次社會經濟矛盾并不突出。這就告訴我們,即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有辦法控制貧富差距拉大,協調不同地域的發展落差。 那么中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否實現、又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結合五中全會有關“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我們認為,“共同富裕”不是新時期的平均主義,不是劫富濟貧式的削高就低,更不是不要搞市場經濟,而是要通過科學政策導向和有效制度安排,讓各種資源配置得更合理,讓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讓不同人群更公平地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讓不同地域協調發展。因此我們堅信,在五中全會有關建議指導下制定的“十一五”規劃,將深入影響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極大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讓全體人民逐漸走向“共同富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