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云翔:不應強調貧富差距 富人就該過得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2日 09:56 新京報 | |||||||||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不斷提高,2003年達到0.34,比2002年提高0.018,“十五”末期有可能會超過0.35.“這意味著最富有的10%家庭與最貧窮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將超過8倍,或者將有六成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不到平均水平!(10月11日《第一財經日報》) 這樣的數據讓人震驚,但數據也易于迷惑人,有可能將人們的視線停留在富者身上,
理性社會應該遵循普遍受益的原則,但普遍受益并不是平均主義,而是在人人享受基本權利的平等基礎上,在非基本權利上強調合理貢獻、合理索取,按比例享受。窮人之所以為窮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沒有充分享受教育、社會保障等基本權利,而不在于在非基本權利上與富人的差距有多大。但窮人的基本權利本是由國家保障的,如果將窮人的不幸完全歸因于富人的富有,并不公正也無助于解決問題。 市場經濟中,富有者有多少錢與貧者生活并不直接相關,比爾·蓋茨比我多多少錢財,我完全可以不問,我只問我的生活是否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得到提高;同時還應認識到富人富有的同時,他所提供的就業、稅收也給窮人帶來了改善生活的希望。這樣,就可以撇開貧富差距的表象,而拷問:為何我們的生活沒能得到相應改善? 必須承認,在非基本權利的問題上,索取與貢獻應該成正比例,富人較好的生活與較大的貢獻是相對應的。如果只將眼光放在貧富差距上,而沒有將財富與貢獻相掛鉤,就可能使低收入階層產生過度刺激,進而產生相對剝奪感,從而危害社會穩定。 總之,富人不是其他人貧困的關鍵,關鍵在于如何讓所有人享有基本權利的社會保障體制更加完善。 □鄒云翔(江蘇公務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