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老是要沒錢人給有錢人讓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1日 12:08 每日經濟新聞 | |||||||||
慕毅飛 紅網 所謂“限小”,就是限制小排量的汽車上路。排量小,是因為耗油少,這樣的車往往車型小,功能少,因而售價也就往往比較低。有些城市曾以“有損城市形象”、“造成交通擁堵”為理由,對“小排量”汽車實施限時、限路,甚至限制上牌的政策。如果這種限制,針對的是小排量汽車的動力性能差、安全可靠度低、污氣排放嚴重;那么,就應該在生產
這種“限小”的政策,其實是被一種決策的定勢左右著。 城市拆遷,舊城區往往是繁華地段,拆了舊的,蓋了新的,新樓的房價直線上竄,沒錢的人要想住得寬敞點,只能到偏遠的新區落腳,要想回遷到拆了舊房的老地方,就得恨阮囊羞澀了。城市拆遷的結果,往往是沒錢的人為有錢的人騰地方。 教育改革,優質教育資源就向少數學校集聚。要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就得掏錢擇校。有錢的人,可以讓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一路地擇下去,人生的路,也就因貧富而分出了高低。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教育改革,就是讓沒錢的人在優質的教育面前,向有錢的人出讓人生的希望。 醫療改革,把眾多的沒錢人擋在了門外,能在“大檢查”、“大處方”面前,自如享受大醫院賓館式服務的,只能是有錢人;景點門票漲價,說是為了控制人流,效果如何呢?一家三口到了景區,只舍得掏錢讓孩子進去,父母在出口處坐等,沒錢的人流一下子就減少了三分之二;甚至如鞭炮的限放、乞丐的限討,有錢人住的繁華地帶,幾乎都成了“禁放區”、“禁討區”,要吵到沒錢人住的地方去吵,要亂到沒錢人住的地方去亂…… 公平、正義,常常被決策邊緣化;應該“奉有余而補不足”的決策良知,常常蛻變為“奉不足而補有余”。若要深究其中的道理,至少有四:一是決策者本身,往往是“有余”者,他們不大可能會出臺損及自身利益的決策;其實,決定決策者政績評定和升遷去留的,往往也是“有余”者,因而,也就不大可能會有損及“有余者”的決策;再次,代表了“有余者”的利益,往往會有實惠的回報,無論是報章與熒屏上的政治好評,還是考核指標上的經濟貢獻,總是來自“有余者”;四是決策過程與決策反饋,缺乏民意應有的位置,沒錢的人雖然數量居多,但向來缺少民意表達的渠道,他們只能是“沉默的大多數”。于是,就有了“限小”之類的決策定勢。 要真正讓億萬人民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限小”之類的決策定勢。造成這種決策定勢的原因有四個,但解決的辦法卻只需一個,那就是疏通民意的表達渠道,在決策的形成過程與決策的結果反饋里,增大民意參與的份量,通過民主懇談、決策聽證,真正還權于民,這樣,方能加速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與正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