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事關國家全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18:16 新京報 | |||||||||
十六屆五中全會系列評論之二 來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正在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將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進行部署實施。這意味著在未來的戰略布局中,自主創新已不僅限于科技層面,而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支點,更是事關國家全局的政治謀略。
當今世界,國際間的經濟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其關鍵又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優勢,蘊藏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推廣應用程度之中。而一個國家能不能長久地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保持優勢,已越來越取決于其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雖然同過去相比有了提高,但應當承認,在總體上我們還處于落后的位置,與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符。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49個主要國家中位居第28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表現在: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發明專利數量少,原創能力嚴重不足;科研質量不高;尖子人才匱乏,缺乏世界一流的科學大師和世界級領軍人物;科技投入不足,從1991至2000年10年累計投入研發經費550億美元,僅為美國同期的1/36,等等。 可以說,正是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盡管我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我國仍主要靠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土地占用和優惠政策贏得競爭優勢,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于低端位置。其實,早在“九五”(1996-2000年)計劃中,中央就明確提出要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總體來看至今仍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術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目前,我國主要行業的關鍵設備與核心技術基本依賴進口。這種狀況如不改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將會嚴重掣肘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十一五”規劃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中國建立新的發展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產業結構的層次,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尤其要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勢產業。 為此,200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自主創新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的重要論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胡錦濤再次提出“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今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強調,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 中央領導和高層的推動為自主創新開啟了一個好頭,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涉及政府、企業、研究院所、大學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當前而言,我們認為,首先是要解決對自主創新的認識和信心問題。目前,有人看不起我國的自主開發能力,對中國能否掌握核心技術缺乏自信,把國家科技發展的希望寄托在技術引進上。抱有這種思想是無法進行自主創新的,因此,必須盡快在社會上形成一個有利于創新的輿論和制度環境。與此同時,改革現行的科技體制,改進引資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行有利于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等政策,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總之,我們必須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全局和戰略高度,來看待和理解中央提出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中國要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發展模式,徹底改變在國際競爭中的被動局面和被動地位,謀求經濟長遠發展的主動權,形成長期競爭優勢,支撐點就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