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熱后的冷思考 農民有沒有黃金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10:08 紅網 | |||||||||
今年國慶長假,一片繁忙熱鬧景象,到處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據報道,近10月6日一天,納入全國假日旅游預報系統的116個直報旅游區(點),接待游客就達164.96萬人次,門票收入5307.13萬元。(10月7日《人民日報》)這還是黃金周接近尾聲開始回落了的數字,足見廣大民眾出游之盛。 難得有這么個長假,難得有這么好的天氣,人看人,人擠人,場面盛大,叫人動容
反思之一:平時休假制度是否得到充分落實?《勞動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帶薪休假制度,勞動者連續工作1年以上可享受帶薪休假制度。”但實際上,除了法定的節假日外,所謂的帶薪休假很少得到有效的落實。一個工齡為10多年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他從來沒有休過年休假。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單位不應允,年休假制度成了墻上的裝飾——看得見,用不上。出于這種原因,人們的出行都只能選擇在“黃金周”,結果交通、食宿、游覽因人多而質量大幅度下降。人民大學的顧海兵教授就認為,全國億萬消費者在同一時間消費雷同,容易形成消費擁擠,而職工個人自由確定休假日,就相當一年365天隨時都可是黃金日。如此,避免了人群的大規模集中統一流動,有利于人們置于真正的休閑之中,從而使身心愉悅。由此可以說,雖然黃金周表面熱鬧無比,但仍然是我們生活質量不高的表現,是我們“休假權”沒有得到充分尊重的一種反映。 反思之二:集體出游與環境承受力的矛盾能否得到有力解決?黃金周里人人出游,景區的接待量比平時要瘋漲好多倍。而與之相應的環境保護能力是否也同樣提高,卻是很難說的事。按照數字統計,14個黃金周全國累計出游人數達到10.7億人次,這意味著平均每個黃金周里約有7600多萬游客在各景點轉悠。超負荷的游客量不僅降低了黃金周的含金量,更有可能對自然環境、旅游資源造成破壞。據報道,9月25日,還不是黃金周,在北京八達嶺長城距好漢坡第二個烽火臺,就由于游客過度集中,導致上下行人在烽火臺下的小通道內發生擁堵,性急的游客索性爬上墻垛“借路”。如此“借路”,其對長城的破壞可想而知。“窺一斑而見全豹”,那么黃金周時更為擁擠的人群,叫我們的景區又何以堪? 反思之三:農民有沒有黃金周?對于這個問題,我想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放假,是對于那些在體制、單位內的人來說的。對于在我國不能稱為是一種職業的農民來說,假期對于他們來說應該是一個遙遠的夢。“十一”,正是秋收好時節,耕作規律決定了這個節骨眼農忙的人歇不得,許多務農的以及為農而忙的人因此不能享受黃金周的好處。然而,從理論上來說,農民也是中國公民,理應享受到黃金周帶來的一切成果和好處。城里人能出游,我為何不能?我們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但在一定時候,對于農民、民工、下崗工人等群體來說,公平也許比效率更重要。9月30日的《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沒有農民參與的黃金周是殘缺的”,誠哉斯言!在苦難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農民;在歡樂的時候,更不應該忘記農民。一個社會,只有讓每一個階層的人都充分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這個社會才會安樂祥和、長治久安。 (稿源:紅網) (作者:吳越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