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被指責為惡法 一條調節功能日益弱化的路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9日 16:57 中國科技財富 | |||||||||
這次個稅調整僅僅是微調,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低收入者負擔,對高收入階層基本上沒有觸動。 2005年8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正式啟動了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立法程序,將起征點由800元提到1500元,同時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報納稅。但這次調整遺留了大量問題,不能因此對短期內加強個稅調節作用抱有過高的希望。
一條調節功能日益弱化的路徑 我國于1980年開征了個人收入調節稅,目的是通過立法配合改革開放新形勢,當時開征這個稅種的目標很明確,針對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改革開放后產生的國內少量高收入人士,再就是隨著外資的引進,一些進入中國的工資收入較高的外籍人士。當時普通居民生活水準不高,人均工資才四十幾塊錢,起征點是工資的15-20倍。開征后的第一年,納稅人沒有超過十個,一般企業家和政府工作人員遠遠達不到納稅的條件。而且稅收收入很低,在稅收收入中可以忽略不計,這個稅種當時純粹是作為調節工具而增設的。 由于個人收入調節稅起征點太高,1986年出現了工資薪金調節稅,起征點為400元。這樣形成兩個稅種并列的局面,對以工資收入為主的中國人執行400元扣除標準,對收入較高的外籍人士和扣除工薪收入以外的國內高收入者執行800元的扣除標準,當然,如果有中國人的工資收入水平超過800元,還是執行個人所得稅標準。在這兩個稅的基礎上,同年又增加了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這樣,個人所得分三個稅種征收。對外籍人士和中國人工資以外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對中國人的工資所得,征收工薪調節稅,對個體戶征收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桓指出,三稅并存,這在別的國家是不可想象的。1993年稅制改革后,這三稅合一,統稱個人所得稅,采用的辦法是分項征收,分次計征,分別設計稅率(分檔累進和定率抵扣)。 目前,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在理論上總體上有3億多(理論納稅人是在稅務部門登記備案的人數,達不到起征點的也包括在內),包括企業職工8000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5000-6000萬、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5000萬,民工及其他1.2億。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個人在1.5億左右。2004年,個人所得稅收入達1737億元,占稅收總收入6.5%,已經躍升為第四大稅種。但在實施中,個稅的調節功能似乎并沒有強化,反而越來越弱,越收越濫,為收而征,朝“人頭稅”越走越近,組織財政收入功能似乎已經成為該稅的主要功能,個稅法律也被指責為“惡法! 從個人所得稅法修改草案分析,很明顯,這次個稅調整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將起征點從800元提高到1500元,二是高收入者自行申報納稅。調整要求扣繳義務人都必須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形成了對高收入者雙重申報、交叉稽核的監管制度,F行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和第九條規定,只有“在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和沒有扣繳義務人的”納稅人必須自行申報,其他納稅人,包括高收入者,都只是由其扣繳義務人辦理扣繳申報,納稅人自己不必自行申報。 但是,當扣繳義務人沒有扣繳或者扣繳不足時,按照稅收征管法的規定,只能對扣繳義務人處以罰款,不能追究納稅人的法律責任,影響了對高收入者的征管力度。這樣一改,稅務機關就可以按照稅收征管法的規定,對不申報或申報不實的納稅人,處以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是,這次個稅調整僅僅是微調,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低收入者負擔,對高收入階層基本上沒有觸動。調整盡管強化了對高收入者的稅收征管,對隱瞞收入者形成一種政策震懾,但對收入調節并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決定因素是起征點的確定、職務消費和個人收入分開、對收入來源的劃分,以及稅收級次和稅率的確定等問題。 職務消費、稅收優惠侵蝕稅基 現在,很多單位通過工資低開,將消費化為可報銷的企業消費規避個人所得稅,而稅務機關對費用性質的識別很困難,無法區分哪些是企業消費,哪些是個人消費。劉桓認為,這主要是征管能力不高,手段落后,征收理念滯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個人信用、社會信用和財產申報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比如多銀行開戶,個人委托代辦存款,而銀行不負責檢驗身份證和委托書的真偽,稅務工作人員無法核實納稅信息的真實性。北京洪海明珠稅務公司郭興榮總經理認為,目前中國在收入收付環節和對實物收入的控制都很薄弱,還沒有從消費環節對收入進行管理和控制,也沒有形成個人資產登記制度和個人消費控制制度,如果沒有其他制度改革的配合,單從收入的取得環節控管個稅,調節功能只會落空。 稅收征管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凡能準確掌握計稅收入來源、準確把握收入信息的稅種,征收的力度就大,好管理。稅收收入的準確度和取得能力、控管能力是成正比的,這就決定了只有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部分外資企業,個稅稅收信息能夠相對準確地把握,這些單位的員工成為個稅納稅主體。而這部分人群主要是工薪階層,造成個稅來源倒掛成為必然,F在的主要問題是職務消費和薪金難以區分,高收入者化個人消費為職務消費,這就縮小了個稅基數,造成隱性收入大,納稅反而少。要調節收入差距,還必須在消費領域征收特種消費稅,從源頭上控制高檔消費。 此外,一些稅收減免措施也造成高收入階層個稅收入流失,比如處于保護股市的目的,股票利得暫不納稅。不動產轉讓收入盡管也些納入了個稅征收范圍,但不知是處于免征還是暫停征收的目的,竟沒有具體征收辦法,多數地區實際上沒有執行。 征管能力不足,預算約束力差 當前,專管個稅的工作人員不足,缺乏對個稅的專門管理。劉桓介紹,目前全國稅務工作者70多萬,近50萬在國稅系統,地稅不到30萬,這30萬地稅干部專司個稅管理職能的極少,雖然在北京市一級地稅局設立了個稅處,區一級也有個稅科,但這個部門實際上與其他部門在管理上是交叉的,征收口子可以同時征幾個稅種,管理方法粗放。郭興榮補充說,以北京為例,1999年12月31日前,這個稅種在北京歸個區縣所有,2000年1月1日后才歸入北京市財政所有。其他地方歸省或州縣的情況都不一樣。到2003年,除了海淀區,北京市還沒有獨立的個人所得稅征收部門,個人所得稅都納入其他部門統一征收。中國目前基尼系數已經接近0.47,百分之二十的人群掌握了百分之八十的財富,如果高收入者納稅漏洞得以解決,個稅收入總額將大幅度提高,社會貧富調節又何嘗是今天的局面。 現在雖然征收了個人所得稅,并在法律上試圖規范,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財政管理體制并不健全,預算管理粗放,名義上叫個人所得稅,但相應收入卻不一定用于收入調節,這就涉及到稅收收入的預算約束。從收入使用上看,目前雖然實行了復式預算,但還沒有建立完整的預算科目對應關系。發達國家的預算分得很細,總預算由十分詳細的具體預算組成,每個預算開支都有來源。中國各種收入都統一用于大的開支,個稅收入當然就不一定都用于社會保障,可能用于其他方面,甚至貪污腐敗。沒有嚴格的財政監督機制,對于弱勢群體收入調節缺乏力度和公信力。 起征點設置不公 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個人所得稅其實沒有起征點,這個提法十分籠統,稅法的提法是收入扣除額,不叫起征點。據劉桓分析,個人所得稅是所得類型的稅種,所得不等于收入,為取得收入必須花成本,比如衣食住行等為維持基本生活的花費,這是要從收入中扣減的部分,叫成本費用額。目前執行的800元扣除標準,是總收入減去800后的所謂起征點,盡管還有速算扣除數,實際上是對收入扣除一些費用后,開始全額征收個人所得稅。中國目前的起征點沒有考慮對納稅人所得額部分的減免,與英美等國不一樣。美國對所得稅的征收十分細化,除基本生活外,買房和購車按揭貸款等也作為成本費用扣除額,完全免稅。這就造成個稅侵蝕普通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對收入分配起到的是反向調節作用。 這次改革將1500元作為起征點源于據財政部的統計,現在全國城鎮月消費平均水平是914元,考慮到1.5的贍養系數,確定為1500元。但有一個問題,個稅起征標準的制定原則是從高、從中還是從低。劉桓分析了有兩種傾向:從居民廣泛納稅的意義上說,應采取從中的原則,但納稅廣泛是否要在個稅上體現還不一定,因為個人所得稅的基本功能在于調節收入差距。從中定標準使多數人納稅,在稅法上不見得是高明的做法。個人所得稅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使中高收入階層多納稅,現在1500起征標準顯然不是針對中高收入的納稅起點。同時,這個標準的超前性值得懷疑。這就是說,稅法缺乏彈性,沒有與物價水平掛鉤和收入增長狀況掛鉤。所得稅在國外被稱為“自動穩定器”,如果彈性不夠,很難適應經濟形式的波動和人民收入的變化,會面臨修改頻繁或功能削弱的問題。 在稅法基本穩定后,應考慮賦予有關部門一定的權限,當經濟情況發生變化,一些指標可以調整,在技術上,也就是將物價指數與個稅掛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中二元化和多元化特征明顯,不同地區物價水平、消費水平和居民對基本生活的滿意程度各有不同,用一刀切的辦法統一起征標準會忽視地區差異。盡管個稅收入大部分歸地方所有,但地方沒有立法權,中央在統一標準時,應該給予地方一定限度的幅度,比如以1500為中限,上浮最高30%,下浮10-20%,地方申請,中央備案,就能照顧到地區差異。其實目前我國已經有了彈性稅種,不是沒有先例。比如營業稅,彈性幅度為5-20%,允許地方浮動。 稅制繁雜,劫貧濟富 從個稅征收級別看,中國現行稅制將收入分成11類,按不同稅率征稅,導致同樣多的錢交不一樣的稅。比如同樣是月收入2400元,如果分為工薪800元、勞務800元、稿費800元,就不用交稅,如果全是工資就要交稅,造成稅負不公。美國個稅征收級別分3級,臺灣地區5級,中國大陸分為9級就過于繁瑣。過高的稅率不僅會增加管理成本,還會抑制納稅積極性,而且45%的最高稅率針對的是月收入超過10萬以上,比美國個稅最高稅率39.5%還高,但起到的實際作用卻很小,形同虛設。中國應該應當朝簡化稅制,降低最高稅率標準的努力,一方面可以減小征管成本,還有助于提高征管效率,加大對高收入階層的征管力度。 郭興榮分析,目前個稅來源分成11項,不便管理,應考慮將個人所得項目進行歸并,從總體上把握納稅人的個人收入,同時將家庭作為納稅單元重點考慮。如果收入來源劃分太細,而征稅主體定為個人而不是家庭,會使個稅產生畫“劫貧濟富”的反作用。 超額稅務累進制度將家庭因素考慮在內,這種做法的典型代表是法國。法國的個人所得稅是按家庭來征收的,根據經濟狀況和子女多少不同,每個家庭所繳納的所得稅均不同。法國法律規定,一位成年人的家庭參數為1,一個孩子的家庭參數為0.5,一對夫婦加一個孩子的家庭參數則為2.5。這種做法考慮了家族養育孩子乃至贍養父母等的“生計”開支,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而中國個稅起征點盡管考慮了家庭贍養系數,但十分籠統,比例偏低(目前是1.5)。 劉桓不贊成對所得項目立即歸并與納稅單元以家庭為依據,因為中國實行的是單位代扣代繳,按月征收,沒有匯總的過程,各種收入的優惠辦法和扣除標準不一,比如工資、薪金、勞務有扣除額度,而股息、財產轉讓收入等沒有扣除。如果將來源綜合,很難平衡。 目前應該改變的是單一的代扣代繳制度,這個制度固然方便了征管,但制度和方法的單一決定了收入只能按來源管理分,無法匯總平衡。如果有單位樂意幫助職工隱瞞收入,讓他們少交稅,同時減輕單位自身的經費壓力的話,代扣代繳的辦法同樣會落空,形成單位和職工合謀,對單位和職工雙方是有利的。以家庭為單位,就必須全面掌握納稅人的家庭狀況,以贍養為例,中國的老人可能由子女分時間輪流贍養,這固然會在征管上增加難度。但稅務部門作為征管機構,對于稅收信息的把握是其職責。 當前要做的,應當是在改革代扣代繳,實行代扣代繳與自行申報結合的基礎上,引入收入綜合平衡機制,這樣就能掌握納稅人的實際收入狀況,少征補,多征退,體現公平和調節的意義。為配合這一制度的實施,還應當鼓勵舉報,凡是查實隱瞞收入者,特別是高收入者,以罰款甚至刑罰進行追究。對于舉報者,達不到起征點的予以獎勵,達到的根據舉報者應納稅款多少給予部分甚至全部抵扣。 從技術條件和相關配套管理制度看,目前我國稅務系統必須盡快計算機網絡化,建立納稅人統一編碼制度;銀行建立儲蓄實名制,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結算制度。這些都是個稅發揮調節功能的制度配套基礎。個稅改革反映的是整個社會信息管理完善狀況和財產所得的透明化問題,也與國家文化環境有關,目前的調整僅僅是個稅朝規范化征收向前邁出的一小步。個稅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整個國家的分配方式和財產制度的規范,以及社會配套環境的建設,單靠自身的局部調整是無法獨撐局面的。 如果改革不能觸及以上問題,個稅調整就只會方便政府征管。如果沒有其他制度的合力,對于社會公平而言,個稅也難獨支局面。既然調節功能無法從實質上強化,百姓又怎么能對這次微調寄予過高的希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