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型產業仍占主導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9日 11:02 新華網 | |||||||||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引領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十一五”規劃提出的重要思想和任務,也是解決前進中新的矛盾和問題的根本之舉。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我們還任重而道遠。據報載,去年全國每萬元GDP能耗為2.6噸標準煤,與2000年的2.77噸相比,5年來下降了7%。而另一組數據又告訴我們:去年
中央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有10多年了,然而近年來,在許多地方、許多領域,增長方式轉變依然不盡如人意,粗放的、低端的、雷同的產業仍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項目卻屢禁難止。這一現象不僅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有,就是領改革開放之先的東部沿海也同樣存在。前不久,“長三角”經濟首次出現的整體增速“滑落”為人們敲響了警鐘:靠拼土地、拼勞力、拼投資的外延式增長方式,已難以再支撐經濟持續高速前行。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現實國情,也不允許我們繼續走粗放增長的路子,否則能源、資源將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這絕非危言聳聽,有數據可佐證:2004年對國內500個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90個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標準,119個城市超過三級標準,50個城市的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足50%,部分城市飲用水水質達不到標準。由此可見,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做法不可取,代價太沉重,得不償失。 要想避免和克服傳統發展模式帶來的諸多問題,我們必須從根本上轉變以追求速度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代之以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的集約型增長方式。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趟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保持發展的速度,更要改變發展的模式,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許多地方的經驗表明,要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觀、政績觀,走內涵發展之路,治本之道,則要轉換政府職能,將政績考核的重點轉向加強市場監管、建設經濟環境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上來。最近,東北三省提出了拒絕“黑色”GDP的響亮口號,浙江也開始從“成長的煩惱”中猛醒,探索一條低耗、高效的發展路徑。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看清了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危害,正在更新發展思路。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技術革命來勢迅猛,高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實踐告訴我們,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產業結構的層次,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尤其要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勢產業,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從根本上說,目前體制上存在的諸多弊端,是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障礙。比如,市場價格不能反映真實成本造成的水和能源的嚴重浪費;再比如,投資體制不合理導致了建設規模的盲目擴張;還有,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以及低地價甚至“零地價”政策,促使耕地急劇減少等,都是導致粗放型經濟增長和資源浪費的根源。轉變增長方式,發展集約型經濟,必須通過深化改革、解決深層次矛盾,為其發展提供體制和政策保障。 當然,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還要力避一刀切和急功近利的心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全國各地區、各行業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但我國地區發展、產業發展很不均衡,不可能也不應該按照一種模式“生搬硬套”。比如東部發達地區迫切需要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但考慮到我國勞動力眾多、整體素質還不高的基本國情,有些地方還應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但也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對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應堅決淘汰。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絕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是“另起爐灶”,要學會在“游泳中換氣”,在改造中創新。惟有如此,才不會脫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正確軌道。(來源:《半月談》 王永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