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不要嘲諷經濟學家 要看他們在干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9日 10:22 經濟觀察報 | |||||||||
張軍/文 在今年上半年于上海舉辦的“觀察家論壇”上,我就表達過一個看法,我說中國的經濟改革現在發展到了一個與早期不同的階段。在改革的早期,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幾乎都有兩者必擇其一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當時歸根到底是要市場經濟還是要計劃經濟的問題。而且根據當時的經濟學的研究水平和知識,應該說對這個問題基本是有答案的,但問題是,這
的確,經過2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開放之后,中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的增長和發展。但是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和高速增長也帶來了很多具體的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和挑戰一方面帶有我們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階段性和過渡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來自于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之間的利益摩擦。經濟的市場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制度之間的匹配和協調,需要政府的有效治理,需要法律的有效執行,需要人口的素質的提升,但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需要學習。有些問題,比如法律的執行和人口素質對市場經濟的適應弄不好就需要用一兩代人的時間才能完成。至于我們的經濟增長與國際經濟之間的不平衡和摩擦,涉及到國際政治經濟學和國際關系,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當年日本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但我們可能遇到更多更復雜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國際影響的提升,類似這樣的問題在今天已經成為政府面臨的決策的主要對象,因此今天的經濟改革與早期已經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市場治理的性質,包含發展的邏輯,當然也需要高度的技術性的知識。地區差距如何縮小?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體系?中國的銀行如何面對國外的競爭?中國的企業現在要不要走國際化戰略?怎樣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中國怎么樣解決能源與增長之間的關系?人民幣要不要升值?如何解決升值的壓力?升值的幅度如何掌握?美中的貿易逆差如何處理?眼前這些重大的問題既是經濟發展本身的問題,也屬于經濟改革范疇內的問題,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的智慧和高度程序化的政府決策機制,已經不是單個人或某些人可以說了算的。因此,在很多問題上經濟學家在今天將扮演比過去更重要的角色。同樣,在很多問題上,中國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進行經常性對話,來不斷討論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這些問題和經濟復雜化之后帶來的技術性問題。事實是,這些年來每年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召開的討論中國經濟問題的學術研討會、公共論壇、高峰會議、圓桌會議和各類咨詢會議可以說不計其數。 的確,我們今天不斷出現的和已經出現的大量經濟問題在性質上已經不同于早期“姓資姓社”或者“計劃還是市場”的問題,而是經濟復雜性的產物,經濟體制轉型后的產物,以及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后的產物,具有相當的技術性,格外的專業。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已經不是兩者必居其一的選擇問題,不是可以賭一把的問題,因而也不太能完全依賴政治家的膽略來拍板,而是需要更多專業的頭腦來研究和分析各種可能的方案及其后果,甚至很多問題沒有明確的方案可以對應,既需要政治家的膽略和遠見,也需要更加技術的知識和策略性的眼光、行為與技巧等。因此,我們今天的很多政府經濟決策在形成共識和尋求解決的方式上看上去變得更緩慢了,更策略了,但也因此表現得更成熟和更規范了,這是我們的政府決策機制在經濟復雜化和市場化之后做出的必然回應和轉變的結果。 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復雜性和技術性特征的話,我想我們對中國經濟學家在當今發揮的角色和職能就會有更合理的認識。中國經濟轉型的問題,包括一些社會轉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過程,不是僅僅靠一批經濟學家的見解和知識就能解決的,它需要凝聚國際和國內各方的專業性知識和智慧,需要大家的關注、參與和努力。不要過分夸大經濟學家在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中的角色和作用。我過去之所以批評《現代化的陷阱》,就是因為它只描述了問題,甚至有意夸大問題,而沒有認真討論這些問題的形成機制和可能解決的思路。作者甚至把這些問題的出現都算到經濟學家的頭上,嘲諷經濟學家不關心社會大眾,沒有良知。這顯然不是正常的參與問題研討和經濟學家之間對話的有益方式。從事認真的經濟研究,提高理解中國經濟復雜性的能力還是中國當今大多數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和新一代中國經濟學者的主流,如果讀者能看看現在的《經濟研究》和很多新創刊的研究性期刊就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了。面對著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更多訓練有素和擁有技術性知識的經濟學家。這是社會的要求。也許我們今天的經濟學家還不能夠完全懂得和解釋今天復雜的經濟現象,但是他們在朝追求技術性知識這個方向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