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21世紀經濟報道:放開價格可避免通貨膨脹之憂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8日 15:10 21世紀經濟報道

  文/王東京

  生活中有些怪事,讓人匪夷所思。有些商品明明供不應求,價格卻不上漲。而且越是短缺的東西,價格控制越嚴。價格不漲,當然不是商家不想多賺錢。真正的原因,是人們對價格理論吃不透,對價格的作用不明就里。

  還是從具體的事說起吧。這兩年,中國電力短缺,于是政府說高能耗產業發展快了,要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布控。可生產廠家說,他們發展并不快。理由很簡單,他們的產品能賺錢。的確,憑常識就知道,能賺錢的商品,肯定是有銷路。既然有人需要,就不能平白無故地說它多了。商家盯住的是利潤,要是有錢可賺,無論政府說多說少,投資者都不會罷手。去年政府叫停鐵本、嚴控電解鋁,可頂風上的項目仍不少,原因正在于此。

  電力吃緊,高能耗項目為何還能賺錢?我的看法,是電價不夠高。若是電價足夠高,令其無利可圖,投資商自會望而卻步。因此,控制高能耗,政府只需一招,放開電價即可立竿見影。而且,政府不管制價格,允許電價上漲,不僅可扼制投資,還可抑制消費。日常生活里,為什么總有人浪費水卻少見浪費油?那是因為油比水貴。若是水價貴于油價,人們也不會浪費水。這就是價格的作用,價格上升,需求就一定下降。

  油是稀缺資源,厲行節約是對的。但不管怎么說,國內的汽油供應,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程度。而且油品緊俏,也并非深圳一市,可為何獨獨深圳吃緊?個中原因,若去深圳打聽,普通市民就能告訴你。深圳比鄰香港,香港今日的油價,要高出深圳不止一倍。于是,不少香港司機舍近求遠,紛紛跑來深圳加油;甚至有人見財起心,利用兩地價差牟利。試想,以一地的油源,同時供兩地消費,深圳怎會不“油荒”呢?

  倘若政府允許油價上浮,哪怕只漲至香港的八成,情勢可想。深圳的油供也會大大緩解。問題是,聽任油價上漲,必有人反對。比如那些擁有私車的家庭。的確,若令深圳油價看齊香港,一般工薪階層將無力承受。加不起油,私家車就得在車庫里閑著。可換個角度想,即使政府控制了油價,難道供應就能增加嗎?當然不會。既然不會,市場上無油可供,油價再低,私家車不也照樣開不動?所以對付油荒,控制油價也是徒勞,于事無補。

  奇怪的是,如今卻有人相信:控制價格,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其實,這個看法是錯的。還是以汽油為例,汽油短缺若油價不漲,那么就總有人買不到油。本來,市場配置資源,是出價高者得。可若限制油價,人們爭用資源,就得改用非價格手段。比如花時間去排隊,或是給供油的主事人送禮。無論排隊還是送禮,缺油的現實都變不了;相反,排隊要耗費時間,送禮要支付費用。假定每升油市價6元,而政府限價4元,此種情形下,若你不給主事人2元好處,他怎會把油賣給你?可見,控制油價可能導致腐敗,不可能保護消費者。

  多年以來,學界流行一種觀點,說政府不控制

能源價格,下游企業成本會上升,成本上升會推動物價上漲、引發通脹。不錯,成本上升是有可能推動物價上漲的。但要指出的是,這也僅僅是一種“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成本是可以決定價格,成本漲價格會漲;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價格則由需求決定,成本漲,價格卻不一定漲。舉個例,徐悲鴻的畫,今天的賣價要大大高于從前,但這并非畫的成本有何變化,而是物以稀貴,人們對作品的需求變了。要是我王某的畫,不管投入了多大的成本,沒人肯收藏,也是一文不值。

  是的,馬歇爾早就說過,價格既要由成本定,也要由需求定。所謂由成本定,指的是賣方價格。比如你生產一件上衣,定價時你得先考慮成本,再加上適當利潤。可市場價格,不能全由賣方說了算,還得顧及買方需求。假如你定價太高,顧客沒有需求,你就得把價格降下來,轉按需求來定。所以按成本定價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商品匱乏,無論成本多高,都有人肯買。若是商品過剩,價格就只能按需求定。不然脫離了需求,產品賣不動,賠錢的最后還是賣家。

  明白了這層道理,回頭再說通脹。我有個判斷,只要經濟總體上過剩,能源價格上漲,就不會導致通脹。上文已說明,在過剩經濟下,對價格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成本,而是需求。盡管能源價格上漲會引起成本上升,但由于需求不足,價格就漲不上去。比如現在電視機過剩,電價上漲,生產電視機的成本會升,但受需求約束,電視機的價格卻不會漲。同理,隨著電價上漲,汽車的生產成本會升,若汽車供大于求,汽車的價格也不會漲。

  行文至此,似有三點結論可得:第一,控制高能耗產業,政府不必搞行政管制,放開價格比行政管制更有效;第二,限制油價不能化解油荒,也保護不了消費者。正確的做法,是讓油價隨行就市。油價上漲,可以讓企業多盈利。企業有了錢,就可以開發油源或進口石油,這樣反而對消費者更有利。第三,國內經濟正逢內需不足,此時放開價格,既可調結構,又可避免通脹之憂。

  (作者系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