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熱衷議政未必不是好事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8日 10:39 新華網 | |||||||||
畢詩成 10月2日,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先生在《新京報》發表題為“百姓普遍熱衷議政未必是好事情”的文章,分析中國百姓議政的幾個原因,并指出當前百姓普遍關心國家大事,說明社會出了什么問題,需要警惕。
在當前民眾參政意識越來越濃的背景下,黨先生另辟蹊徑,引人注目。但有些時候獨特雖可振聾發聵,卻未必更接近真理。 我們知道,反伊戰、反全球化、反八國集團富人俱樂部的浪潮多由歐美民眾掀起,說中國老百姓比歐美人更關心天下大事,這樣的結論不知黨先生從何得出?退一步即便國人比歐美人更關心天下大事的立論成立,又有什么錯呢?“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嗎? 百姓熱衷議政,恐怕不能說就意味著社會出了問題。中國有句古話:“天下有道,則庶民不議”。但不議的庶民,顯然只是被統治的順民,不是國家的主人。況且,“庶民不議”的“議”,多指非議,焉能等同于今天民主政治的“議政”? 現代社會應當“天下有道,則庶民議”。百姓多議,有議的途徑,才說明社會正常運行。前不久的個稅聽證會,正是把問題攤開來讓百姓熱烈議論,各抒己見,以利最終科學決策的好例子。 當前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促成了社會的高度分化,舊有的以企事業單位為單元的管理模式逐步瓦解,而新的社會結構又未能建立,這個時候,百姓缺乏集團代言,多以分散的個體單位來關心國事。而現代政治的基本任務即在于創造一個政治過程,使多元分散的社會利益仍能凝聚為民族整體的意志。 韋伯斷言,現代國家的強盛,必然是以大眾民主為政治基礎,延展而來,大眾民主的盛行,必然以大眾政治參與得到滿足為基礎。 將多數人排斥在政治過程之外,這種柏拉圖時代就有的“精英政治觀”,要么在經濟發展緩慢落后的情況下,依靠宗教來實現,要么就是政治體制已經達到理想化境界,無懈可擊而可以自動運轉的情況下實現。顯然,這兩種情況在今天都不具備。 孔子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說,可以要老百姓跟著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為什么。這是典型的愚民思想。康有為改句讀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將孔子民主化了。 我覺得,將黨先生講的:“百姓普遍熱衷議政未必是好事情”,改成“百姓普遍熱衷議政未必不是好事情!”也很有必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