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南北影響幾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30日 10:17 財富時報 | |||||||||
本報特約記者 楊希偉 姚潤豐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作為南水北調標志性工程的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意味著南水北調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10年前后,清澈的漢江水將通過渠道輸送到北京、天津、河北與河南,沿線城市居
南水北調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對北方受水區的影響有多大?對南方輸水區的影響幾何?記者對南水北調沿線進行了走訪調查。 南水北調解決3億人的水危機 記者沿中線調水路線進行采訪時看到,逐年加劇的干旱,使得資源性缺水的華北地區呈現出“河流干涸、水域污染、田地龜裂”的惡劣生態狀況。 昔日“滔滔河水入海流”的景觀,在海河已不復存在;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其寬廣清澈的大面積水域,如今已被瘋長的蘆葦所取代。黃河鄭州段,河床十分寬闊,水流卻甚為細小。 資料表明,華北地區的所有水面占陸地總面積的比率已由50年前的5%下降為0.35%;天津的19條主要行洪河道現有14條干涸。遇干旱年份,河北、河南都會有千萬畝農田受災;而北京則有5000公頃農田因連年缺水而棄耕。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水利專家黎安田教授說,隨著水危機不斷加劇,黃河以北相當一部分地區農村和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陷入了靠擠占生態環境用水和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的困境。 地下水的長期超采,已導致一些地區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和地面的沉降、裂縫。天津近年來的地面沉降速度居全球第一;河北平原地區發生的地表裂縫已超過200條。 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提出南水北調的戰略構想。20年后,中國政府投資在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上游,興建了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開發打下了基礎。 按規劃,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建成后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將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三條調水線路的多年平均年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一期工程項目分別于2002年12月27日和2003年12月30日正式動工,標志著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除西線工程外,已經從宏偉構想進入實施階段。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的標志性工程—— 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正式開工,意味著中國實施跨流域、大規模調水的嘗試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文伏波說,調水量95億至130億立方米的中線方案,規劃采取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的方法,通過在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新建專用渠道,讓潔凈漢江水“自流”到華北各地。 東線方案則是從長江下游的揚州江面抽引長江水,主要解決蘇北與山東缺水問題,并可為河北、天津提供農業與生態環境用水;初步擬定向黃河上游調水170億立方米的西線方案,將引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的水入黃河,著重解決黃河上中游西北6省區的缺水問題。 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說,南水北調工程全部完成后,將全面緩解京、津、冀、豫、魯及黃河上中游的青、甘、寧、內蒙古、陜、晉等10多個省市的水危機,惠及3億人口。其中,僅中線近期工程在供水和防洪兩方面的直接效益,初步估算年平均效益達456億元。 有利與不利因素關鍵是趨利避害 據記者采訪調查,對南方輸水區而言,有利影響集中體現在漢水中下游飽受洪患之苦的數十萬群眾將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興建而受益。 加高丹江口大壩至后期規模,是完善漢江中下游防洪體系,解決漢江中下游和武漢地區防洪問題的最經濟、最有效、最關鍵的措施。 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專家介紹說,長江以北最大的支流漢江,自1935年以來還未發生過大洪水,其發生大洪水的概率也越來越大。就防范漢江百年一遇洪水而言,丹江口大壩需盡快加高。漢江的防洪重點——中下游平原地區兩岸,受堤防保護的人口1200萬,耕地1700萬畝,還有眾多城鎮、工業和交通設施,它們在湖北省社會經濟格局中極為重要。 歷史上,漢江中下游洪澇災害十分頻繁,堤防三年兩潰,有“沙湖沔陽洲,十年九不收”之說;解放后興建了丹江口水庫、加固堤防,建了杜家臺等分蓄洪區,綜合運用才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但遇到1935年(100年一遇)大洪水,杜家臺分洪工程必須分洪,并運用14個民垸配合分洪,還不能確保堤防安全。據統計,僅14個民垸內就有人口近百萬,耕地89萬畝,固定資產四十億元,分洪的損失及運用難度很大。同時,漢北平原洪水屏障遙堤已多年不臨水,堤身質量未經考驗,民垸分洪后,洪水突然直逼遙堤,威脅其安全,一旦出事將淹沒江漢平原、發生大量人員死亡的“毀滅性災害”,并危及武漢安全。 為妥善解決漢江中下游防洪問題,湖北省迫切要求國家落實歷次漢江流域規劃中確定的將1935年洪水作為防御標準,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漢江中下游的防洪系統,其中按原規劃加高丹江口水庫至最終規模、增強水庫控制與調蓄洪水的能力是根本措施。 另據專家計算比較,如果丹江口水庫大壩不加高,漢江中下游的近1500公里堤防須加高加固,杜家臺等分蓄洪區得加強建設,其工程量和投資不僅大于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費用,且不能緩解長江武漢段的防洪壓力。 南水北調的調查水規劃相當于一條黃河的水量,總體投資是三峽工程投資的兩倍多,無可爭議地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凡事有利有弊”。環保專家、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教授認為,調水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有利影響集中在干旱缺水的受水區,不利影響主要集中在調水區。 而水質優良的中線工程,調水的實施給水源地帶來了更高的生態環保要求和壓力。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大部分本來就是國家和省級貧困縣,經濟發展要求迫切,伴隨經濟增長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區域用水量和排污量也將有較大增長。在這樣的情形下,庫區各地更需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跨越式增長。著名經濟學家、教育部全國水資源經濟學評價課題組首席專家伍新木教授說,要長期保持丹江口水庫“一庫清水”,不僅需要水源區努力,也需要國家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 據悉,為保證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及運行安全,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組織編制有關規劃。 漢江中下游平原歷來是湖北的富庶之地,更是國家的大型商品糧基地,大量的漢江水被調往北方后,雖然可解除洪水的威脅,但不可避免地會對漢江中下游兩岸帶來灌溉、航運方面的不利影響。為避免中線工程這些影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興建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改建部分閘站、整治局部航道等4項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會對長江口的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嗎?據專家介紹,長江口鹽水入侵問題是因潮汐活動所致的、長期存在的自然現象,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長江入海水量關系較大,多發生于12月至次年4月長江的枯水期。 包括上海市在內的長江三角洲,是中國重要的經濟發達地區,長江又是上海市和沿江兩岸主要的供水水源。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長江口的鹽水入侵問題。 翁立達說,從三條調水線路的情況分析,西線、中線工程由于三峽工程、洞庭湖、鄱陽湖等一系列水庫和湖泊的調節作用,對長江口基本沒有影響,會產生一定影響的主要是相對距長江口較近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由于東線第一期工程調水規模僅增加抽引長江水100立方米/秒,年調水量僅占長江最枯月流量的1.3% 和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0.4%,對長江口鹽水入侵基本無影響。當2030年抽江規模達到800立方米/秒時,調水量占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響也不大。 為防微杜漸,相關規劃還提出,當長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萬立方米/秒時,將采取“避讓”措施,減少抽江水量。由于東線工程沿線有湖泊調蓄,不會對城市供水產生影響。采取“避讓”措施后,可基本消除調水對長江口鹽水入侵的可能影響。 南水北調將準市場化運作 南水北調工程將充分體現市場機制在配置稀缺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基堯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南水北調工程的水價形成機制,將根據工程特點和市場經濟規律要求擬訂方案。 方案的核心內容包括,以成本為基礎,滿足還貸要求,不同輸水距離實行不同水價;實行容量水價(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制度,按地方承諾的多年平均調水量確定每年應交納的容量水費,用于補償工程運行的固定成本,每年按實際用水量交納計量水費,用于補償工程運行的變動成本和收益。 另外,還將實行“差別水價、定額用水、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水口門水價根據“保本、還貸、微利”原則確定,既考慮市場經濟的原則要求,又充分考慮用水戶的承受能力。 南水北調總體規劃明確提出了“政府宏觀調控、準市場機制運作、現代企業管理和用水戶參與”的體制設置原則。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南水北調項目法人,由項目法人對工程建設、運營、管理、債務償還和資產保值全過程負責。東線一期工程分別組建江蘇水源公司和山東干線公司,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組建丹江口水源公司和干線輸水公司;各有關省市組建地方供水公司。干線公司與地方供水公司簽訂供水契約,實行合同管理。 據測算,南水北調中線沿線城市居民,按沿線用水戶支付的實際水價3.2元至4.8元每立方米計算。但在“定額用水、超額累進加價”的價量模式下,居民基本生活用水有一個定額。定額之內的水價主要依據用戶的承受能力而定。超過這一定額則實行加價政策,合理用水外的水資源揮霍越多,付出的成本就會越來越大。著名經濟學家伍新木教授認為,此舉可推動北方地區的水價運行模式改革創新,促使全國各地出現更多的節水型城市、促進全國節水型社會的形成。 作為稀缺的經濟資源,水資源使用權、所有權由國家壟斷,以行政手段分配的狀況造成中國水價嚴重扭曲,用水粗放增長,浪費嚴重。隨著北方缺水形勢日益嚴峻,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成為中國政府急需解決的緊迫課題。 伍新木說,南水北調的市場化運作是中國探索建立水權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突破。通過建立水權交易市場,將水資源作為商品,允許使用權進行交易,以價格來反映和調節水的供求關系,實現開源節流,將成為中國解決水資源短缺、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