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銀行卡交易信息不應被國外機構掌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9日 17:55 南方周末 | |||||||||
□鐘偉 銀行卡交易信息具有“強制留痕”的特點,非常容易追溯持卡人的日常行為特征,乃至整理出覆蓋一國宏觀經濟運行真實全貌的基本信息。如果銀行卡交易信息掌握在國外機構手中,可能對一國國家金融信息安全帶來隱患
中國銀行卡產業在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04年底,我國銀行卡數量累計達到7.62億張,全年銀行卡交易筆數為57.49億筆,銀行卡總交易金額達26.45萬億元。目前中國已被公認為全球銀行卡產業一塊極具誘惑力的蛋糕。當然,近年來國內有所謂銀商之爭,也有中國會不會步韓國信用卡危機后塵的種種憂慮。但是這些憂慮其實不足慮,當前最令人擔心的是中國銀行卡產業的金融安全問題。 第一,銀行卡支付體系相關數據的泄露對國家金融信息安全帶來的嚴重威脅,這在西方已經令人憂慮,在中國更是如此。銀行卡交易信息具有“強制留痕”的特點,非常容易追溯持卡人的日常行為特征,乃至整理出覆蓋一國宏觀經濟運行真實全貌的基本信息。在發達國家,政府通常通過個人隱私保護法和金融信息安全法規來限制金融交易信息的使用、存儲,以避免國家金融經濟運行數據泄漏至國外。 在美國,政府非常重視跨國界的交易中,保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在保障國家金融信息安全方面,美國制定了《隱私法》、《公平信用報告法》等各種法律法規涉及個人隱私和國家信息安全。 在歐洲,為抵制美國支付網絡在歐洲的急劇擴張,意大利、比利時和荷蘭三國于2003年9月份正式組建了支付處理公司Sinsys。甚至有不少歐洲許多國家的金融官員公開表示,防止美國對歐洲支付網絡的控制對中央銀行來說是一個政治問題。 即便如此,危險仍然存在,例如美國近期曾經發生4000萬個信用卡賬戶資料落入網絡黑客之手的事件,使得不少美國居民對個人信息安全表示擔憂,可能會有1/3的美國居民生活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統計數字,2004年美國公司因數據失竊造成的損失高達500億美元。目前中國銀行卡組織和各商業銀行的數據中心基本已經集中到上海進行處理,對他們而言,如何維護客戶信息安全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 第二,銀行卡產業的信息泄露固然是一種風險,更為隱蔽的是,如果銀行卡交易信息掌握在國外機構手中,可能對一國國家金融信息安全帶來隱患。典型的案例發生在澳大利亞,針對澳大利業儲備銀行2002年推出的信用卡體系改革,銀行卡產業的知名跨國公司與澳儲進行了持續兩年多的訴訟,嚴重影響了澳大利亞中央銀行對電子支付產業監管的自主權和監管效率。類似的事情在中國某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也發生過,其數據庫業務外包給一家全球著名軟件公司之后,目前該行要獲得對該數據庫的完整備份和自主管理恐怕是頗有難度了,如何在采取外包服務的同時,保持自身的利益顯然是極其重要的,否則對銀行而言,其長期發展就留下了嚴重軟肋。 目前中國銀行卡產業的確需要強化市場化程度,為客戶提供更良好和完善的服務,也需要推出更適應不同客戶需要的差別定價政策。但銀行卡產業的市場化絕對不應意味著銀行卡支付體系可以以“市場化”的名義落入跨國公司手中。在中國,一些境外機構正在介入國內銀行卡信息處理和資金清算環節,并呈現出將信息處理和資金清算活動向境外轉移的趨勢。 應該看到,無論跨國公司的名稱如何隱去了商業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國際機構之類的稱呼,但其畢竟是承擔其母國《愛國法》義務的。因此看來,發卡市場可以充分市場化,但在支付體系和跨行轉接業務領域則不宜由外資直接控制,應由中資機構通過競爭和優勝劣汰,為銀行卡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基礎。同時應通過法律法規明確:境內銀行卡發卡機構應在中國境內建立發卡主機及數據系統;境內發行的銀行卡在境內使用時,應以人民幣進行結算,并在境內完成交易信息處理及資金清算。國內清算組織的主體必須是中資機構。 第三,在銀行卡產業中國是否需要自身的產業標準和自主品牌仍存爭議,越來越多的發卡行意識到標準和品牌的重要性,但“涸轍猶歡”者也并不鮮見。如果中國銀行業沒有自身的產業標準以抗衡跨國公司,那么中國銀行卡支付體系就會淪落為跨國公司全球支付網絡的一個部分,中資品牌的衰落甚至消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在全球電子支付領域,產業標準和品牌也仍然是銀行卡國際競爭的核心制高點,幾十年來以來,一直為維薩、萬事達等跨國公司所把持。近年來,西方跨國公司急劇加大了對中國的投入,目前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每年要花費掉至少4億-5億元人民幣,應該注意,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其十幾年來的前期投入,總是要通過后期的市場份額掙回去的。如果中國的銀行卡支付體系僅僅是跨國公司全球網絡的區域組成,那么我們既談不上產業標準,也很難落實對國內個人支付體系的監管自主權。 就中國銀行卡產業的民族品牌來看,不得不指出的是,雖然中國銀聯申請了“62”字頭的BIN碼,但是銀行標準卡的發行推廣似乎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境。過去一年來,國內銀行卡產業的熱點是“雙幣種卡”而不是銀行標準卡。從全球看,沒有一家單獨的商業銀行能夠形成全球性的強大的支付品牌,國際支付品牌是通過銀行卡組織的聯合營銷才逐漸進入各個國家,形成全球性的支付品牌,因此,只有國內商業銀行具有戰略意識,理解自身產業標準和品牌的重要性,才能在未來國際銀行卡市場中避免被邊緣化。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