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者看中美經貿談判 務實的雙方應該有結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7日 01:58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程凱 進入“談判時代”后,中國遭遇的談判無所不在。25日G7峰會上周小川將美國人的匯率“鴻門宴”消解于無形,26日、27日中美紡織品貿易第五輪磋商再度過招。 中美在紡織品上的過招已過四個回合,每一次局外人都不知勝負。但這輪談判卻是
真是這樣嗎?先聽談判者怎么說。本次中方由商務部外貿司司長魯建華帶隊,魯建華此行秉承的方針,據透露是“堅持原有立場與原則不變。”早先時候商務部已表態,中歐達成的協議將是中美談判的底線。 魯建華的對手還是美紡織品貿易首席談判代表戴維·斯普納,斯普納表態,“將繼續尋求與中國達成一項廣泛的紡織品協議”,但是“在必要的情況下,將繼續對中國紡織品采取防衛措施。” 在這樣一種局面下沒有人對談判樂觀。 可是,如果真像表面顯示,大家都非常強硬,毫不準備讓步,那究竟是什么力量讓魯建華和斯普納繼續坐在一起呢?大家在口頭上說出的底線其實都不是底線,而僅僅是開價,這就是大家愿意繼續談判的原因。真正有意思的是誰會先讓步?或者是雙方最終會各讓幾步? 目前,中美雙方還在設限紡織品范圍、計算的基數和配額增長率上僵持,不要指望哪一方希望倉促成交。所以,本輪談判可能依然停留在技術層面,雙方會在每一個問題上討價還價。 這就是談判者眼中的談判,魯建華和斯普納心中放的是紡織品,周小川和斯諾心中放的是人民幣。談判是中美兩個大國之間解決各類問題的最好方式。表面上,中美之間摩擦重重,但是雙方的談判意愿卻從未中斷,所有的問題都只是談判中的“在商言商”。 談判并不可怕,因為談判的關系是良性的;沒有談判的相互對峙才是可怕的,因為雙方都沒有解決摩擦的途徑。談判者眼中的談判就是談判,表面上的是談判的技巧問題,背地里的是談判的誠意問題。 拋開紡織品談判的一得一失,審視中美之間整體的談判關系更加有意義。有兩位美國前任的貿易談判代表、中國的談判老對手最近先后發表了對于中美談判關系的看法,值得關注。 第一位是1997至2001年期間任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的沙琳·巴爾舍夫斯基,她最近與人聯名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題為《如何應對中國的挑戰》的文章。指出“美國需要重新構建與中國的經濟關系,中國也應該改變自己對世界事務的參與方式”。 就美國而言,巴爾舍夫斯基認為通過國會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挑起爭論的方式而定期關注一下中國是不夠的,對中國具體貿易政策的不滿應通過雙邊談判、訴諸W TO和援引美國的貿易法律加以解決。除此之外,“鑒于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該國在亞洲整合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亞洲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美國還必須與中國和亞洲進行更廣泛而密切的接觸”。 除了巴爾舍夫斯基,上任美國貿易代表、現任美國副國務卿的羅伯特·佐利克也在思索“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問題。上周佐利克在對美國國會的發言中表示:在一個現代的、全球化的世界里,舊有的遏制戰略與權利平衡戰略已經不再有效了。21世紀的全球經濟是一張聯系更加緊密的網。佐利克的這番話不僅是對美國國會的強硬反華派講的,也是對中國的談判對手們講的,因為他希望中國可以在國際事務中超越當前只是“成員”的角色,進一步扮演“負責任的利害關系人”。 美國談判者務實,中國的談判者也越來越務實,務實的談判不會不結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