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2004中國納稅百強榜 > 正文
 

陳華亭: 納稅百強企業排行榜中的外企納稅悖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6日 13:44 國際商報

  陳華亭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了2004年中國納稅500強企業排行榜。其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排行榜被眾多媒體稱為是“潮起潮落”、“最為激蕩”的一份榜單,這份榜單所揭示出的外企納稅百強納稅零增長與國內企業納稅額度大幅增長形成較大反差,引發人們對外資企業的諸多猜想和疑惑。

  縱觀這個排行榜,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納稅總量。從納稅總量絕對數來看,2004年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的納稅額為627.77億元,與2003年納稅額627.65億元基本持平;從納稅總量相對數來看,2004年增長率基本為零,而2003年納稅增長率為46.31%;二是入圍門檻。2004年排行榜入圍門檻為2.02億元,而2003年入圍門檻為2.21億元,下降近6%;三是2004年納稅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為10家,2003年為14家,減少近28.6%。

  在2004年其他納稅排行榜中,私營企業納稅百強納稅額合計51.21億元,比2003年增長35.48%;入圍門檻為2241萬元,比2003年的1390萬元增長851萬元,增幅超過60%。上市公司納稅百強共納稅1593.84億元,比2003年的1136.77億元上升40.21%;入榜門檻為3.48億元,比2003年的2.48億元增長1億元,增幅超過40%.

  比較而言,外資企業納稅狀況可謂“風景這邊獨差”。然而與外資企業納稅狀況不同的是,我國吸引外資數量是“風景這邊獨好”。據有關資料,最近15年間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體曾增加趨勢,從1990年34.87億元到2004年606.30億元,增長16倍。其中2002年為527.43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最多國家。2003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約占世界總量的8%、發展中國家的34%、亞洲的53%。從近兩年實際利用外資情況來看,2003年為535.05億元,2004年創歷史新高,為606.30億元,增幅超過13%。

  外資引進創歷史新高,但納稅增幅為零,這種反差很耐人尋味。

  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外企納稅悖論現象的解釋,主要有兩類觀點:一是行業景氣論,二是外資行為論。

  行業景氣論認為,外企納稅悖論的存在,與客觀的行業景氣有密切聯系。2003年中國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排行榜中,納稅總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共14家,2004年下降到10家。在這前10名中,汽車整車制造業占了一半,前4名更被其牢牢占據。但從下半年開始,汽車行業利潤出現萎縮。一方面鋼材和電力價格上漲,對汽車行業成本造成很大壓力;另一方面汽車去年受國家

宏觀調控政策影響較大,前幾年各地上馬的汽車項目也很多,出現投資過熱現象,還有汽車的國產化程度也在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出臺了調控措施。目前汽車行業受到的影響并未全面體現出來,對利潤和納稅的影響還會進一步表現出來。

  外資行為論認為,外企納稅悖論的存在,與外資企業避稅行為有密切聯系。大量外資涌入中國,不是從事慈善事業而是追求經濟利益。如不能獲得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潤率,它是不會進入中國的。外資進入中國有利可圖,必然會在稅收上體現。但納稅零增長,只能說明外資企業采取了避稅等行為,降低了納稅負擔。

  但筆者認為,兩類觀點并未挖掘出深層次原因。

  分析外企納稅悖論,不能不聯系外企投資悖論。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數量眾多的外資企業經營狀況并不樂觀。目前在中國境內的50多萬家外資企業中,有60%賬面虧損,年虧損總額達1200億元。更讓人費解的是,這些外資企業置多年虧損于不顧,虧損之后竟接連追加投資,有些外資企業投資增長率平均年達30~40%。外資企業 “長虧不倒”是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跨國公司一直強調須以三大責任即股東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來體現自己融入當地的“企業公民”形象。先不論后兩大責任,單單一個股東責任,即公司經營成功獲取利潤回報股東,就讓外界提出疑問。外資企業“長虧不倒”,顯然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和企業經營常規。這種現象的存在,相當程度上說明不少外資企業存在偷逃稅或避稅行為,尤其是避稅行為。根據國稅部門估計,我國外資企業年避稅額達300億元以上,占2004年納稅百強納稅總額的近一半。

  由此我們可發現外企投資悖論與外企納稅悖論之間的邏輯聯系:投資悖論—避稅—納稅悖論。由兩大悖論間的邏輯聯系我們可推論出,外資納稅悖論的存在,最主要原因是我國不完善的稅制導致外企行為扭曲。

  但要抑制或消除外資納稅悖論,就必須從完善稅制和提高征管能力入手,降低外資企業避稅期望值。

  首先是完善現行稅制。

  現行稅制主要問題,一是對外開放初期,為吸引外資而制定的過多的稅收優惠政策,為外資提供了避稅空間;二是反避稅的各種稅制體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為此需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稅制建設。

  第一,實施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改革。現行涉外稅法規定外商投資企業享受和內資企業不同的稅收政策,這種稅收設置,為合法避稅行為提供了很大空間。有人做過統計: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注銷掉和現存的外商投資企業有100多萬家,目前還存在50多萬家,其中有1/4的企業沒有正常納過稅。它們用的就是“三減兩免”的稅收優惠。實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改革,可為反避稅奠定良好基礎,也為內外企業在同一起點展開競爭提供良好稅制環境。

  第二,建立和完善我國反避稅稅制體系。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避稅活動在數量上有增無減,手法上亦不斷翻新。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一是利用關聯企業轉讓定價方式進行避稅;二是利用避稅地進行避稅;三是利用資本弱化方式避稅;四是濫用稅收協定。

  建立反避稅稅制體系,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任務。目前宜按重要性原則,先就一些主要方面展開反避稅稅制建設。一是進一步完善轉讓定價稅制。轉讓定價是現代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避稅借用的重要工具。據悉,在我國轉讓定價實現的避稅總額,在跨國公司避稅總額中約占60%。目前我國轉讓定價稅制包括199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的相關條款及實施細則、1998年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等。稅務機關反避稅的實踐表明,轉讓定價稅制的許多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如關聯企業界定范圍窄、轉讓定價調整方法有待完善、轉讓定價管理規定滯后等;二是建立避稅地稅制。運用避稅地進行避稅,是我國外資企業避稅的重要手段之一。世界上眾多無稅或低稅負國家和地區,為企業避稅提供了可乘之機。從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情況看,以實際投入外資金額計,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地區)依次為: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韓國、日本、美國、臺灣省、開曼群島、新加坡、薩摩亞和德國,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84%。其中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薩摩亞都屬于國際知名避稅地。外資企業繞道避稅港來中國投資,目的之一就是避稅。由于在我國建立避稅地稅制尚屬新課題,而美、日等發達國家已有較成功經驗,因此宜在參照別國經驗基礎上,建立我國避稅地稅制。

  其次是提高征管能力。

  反避稅稅制的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征管能力建設。稅制設計再完美,征管能力跟不上也無異于紙上談兵。一是加強反避稅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反避稅專業人員素質。現在從事反避稅工作的專業人員十分少,全國專職從事轉讓定價稅收管理工作的大概不到300人。雖然我國規定轉讓定價避稅的一些操作程序,但由于專業人員執行程度參差不齊工作很難到位。為此,一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培訓,力求在較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專業人員的業務素質,以適應國際稅收管理工作的發展;另一方面應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著力培養涉外稅收專業人才,培養一批懂經濟、外語、稅法、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逐步充實涉外稅管隊伍。二是加快稅務部門信息化建設步伐。在轉讓定價的反避稅方面,對外部信息的要求非常高。轉讓定價和偷稅查處不同,偷稅主要是抓證據,而轉讓定價是通過可比來分析,通過對比來核出轉讓定價的不合理,獲取相關外部信息非常主要。而這一信息的收集目前在稅務系統剛開始,各地信息較少,能對比出轉讓定價有問題的也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反避稅的有效開展。因此要在進一步完善現行稅收征管網絡的基礎上,從外經部門、海關和駐外機構等部門廣泛收集跨國納稅人資料和信息,使稅務機關充分掌握納稅人經濟信息,提高反避稅

審計的針對性和實效;同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現代化稅務信息系統,廣泛收集國內外市場價格信息,建立起我國價格數據資料庫,以將我國的反避稅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上,提高反避稅的效果和效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9,29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