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儲蓄率高居世界第二折射國民消費信心不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2日 18:16 紅網 | |||||||||
根據國內生產總值、產出資本、自然資源、人的技術和能力等條件,世界銀行在第60屆聯合國首腦峰會期間公布了一份長達190頁的全球窮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國多項指標靠前,中國人均財富為9387美元,其中無形資產為4208美元、產出資本為2956美元、自然資源為2223美元;中國內地的真實儲蓄率為25.5%,香港地區為21.4%,中國在此項目上的排名僅次于第一位的海地,而美國僅為8.2%。(9.20《重慶晨報》)
看到聯合國這份貧富報告公布的我國國民的財富指數以及高居世界第二的儲蓄率,恐怕不少人會不禁生出一種自豪感和喜悅感。然而,如果站在經濟與社會的角度,考慮到儲蓄與消費、儲蓄率與消費信心之間的關系,那么這一高居世界第二的儲蓄率恐怕會不為人喜反令人憂。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的收入也日漸增多。然而,增多的收入并沒有相應的轉換為消費或通過其他形式投資,很大的一部份被直接存入了銀行,盡管國家在1999年恢復開征利息稅,但這一政策并沒有遏制居民儲蓄的熱情,我國國民儲蓄率長期居高不下。不論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儲蓄率都遠遠高于它們。據統計,在2001年,全球平均儲蓄率為19.7%。富國的儲蓄率大約在20%左右。美國的儲蓄率為16.5%,英國16.7%,德國19.6%,加拿大23.2%。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勢頭的好轉,西方各國的儲蓄率呈明顯的下降趨勢。美國如今的儲蓄率僅為8.2%,而據美國商務部最新報告顯示,7月份美國的個人消費開支比前一個月增長1%,同期個人儲蓄率降至負0.6%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相反的是,中國的儲蓄率卻一直高居不下。 簡單的說,國民處理收入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儲蓄和消費。許多國人都選擇了前者,這直接導致了儲蓄率的高漲。專家指出,影響居民儲蓄率高低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經濟發展情況、居民收入增長率、人口年齡結構以及文化背景等。其實這些因素都可以歸納一個詞:消費信心。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在通常情況下,消費信心的高低與儲蓄的高低成反比。因此我國國民儲蓄率高居世界第二一方面反映了人們的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則凸現了人們的消費信心普遍不足。他們把錢攥得緊緊的,不敢隨意消費。據調查,人們儲蓄的目的主要有:子女教育、養老、防病、購買住房、防失業等。就我國目前的消費環境來說,撇下其他不談,單教育、醫療、住房這三大塊的巨額資金需求就可以逼得人不得不把兜中的錢擠出來交給銀行。 在國民總收入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儲蓄率越高則意味用于消費的錢越少。而消費是促進生產、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因此,一個國家儲蓄率持續走高顯示的不是這個國家富強殷實而是國民對經濟前景、宏觀政策的擔憂以及消費信心的不嚴重不足。這不僅不足喜反而值得深思。 (稿源:紅網) (作者:姜凌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