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1日 18:01 財富時報 | |||||||||
評公眾對胡雪巖、德隆、顧雛軍們的誤讀 文/范衛鋒 畫畫沒畫成藝術家,寫文章沒寫成文學家,炒股倒炒成了資本家的牛人呂梁,早就倒下了;自稱中國的“巴菲特+杰克•韋爾奇”,要打造中國的伯克希爾•哈撒威和
然而,這些牛人們風光的時候,其氣魄、事業、格局、聲名,遠遠比不上一百多年前的另一位牛人——胡雪巖(胡光墉),哪怕連倒下時的震蕩,也比他小得很多。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對他們倒下的原因,充滿著危險而流行的誤讀,流毒甚廣,遺禍無窮。 蔑視市場的牛人只有死路一條 胡雪巖的阜康系的倒塌,雖然是從他的阜康錢莊被擠兌開始的,但這場金融地震的震源,卻是胡雪巖在生絲貿易上做莊的“豪賭”。胡雪巖1870年開始進入生絲業,而那次導致他破產的做莊生絲的豪賭,是從1881年開始的。胡雪巖不斷地囤積生絲,到了1882年,已經囤積了8000包,超過了上海生絲全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不出他所料,市面的生絲價格,果然被抬上去了,但是,胡雪巖仍然不滿足,他自恃手上控制著阜康錢莊和當鋪,儼然“金融控股公司”,后備資金充足,所以不但不拋出生絲,反而繼續囤積。 與胡雪巖對峙的對手,也就是生絲的買家——繅絲工廠,很大一部分屬于洋人。也正因如此,才給胡雪巖罩上了“民族產業英雄”的虛幻光環。當時胡雪巖的判斷是:繅絲工廠如果買不到生絲(原材料),工廠就無活可干,無貨可賣。所以,他們遲早要買生絲;而中國的生絲,一半都抓在他手里,要想買生絲,就必須得買他胡雪巖手上的生絲。這就像兩個人比憋氣,看誰挺得久,看誰先撐不住,胡雪巖當時認為自己的“氣”比較長。很可惜,最后先撐不住的那位,卻是胡雪巖自己。 在德隆系出事之后,很多人在爭論一個問題:如果德隆系能夠融到更多的資金,能夠注入更多的金融資源,是不是就會平安無事,就可以避免損失和震蕩?答案是否定的。胡雪巖當時做莊生絲,投入的資金比德隆系多得多,結果只是造成更大的虧損而已。 如果胡雪巖當時能融到更多的資金,只是延長僵局的時間、擴大震蕩的程度罷了。隨著價格的上漲,生絲的供給方會加速脫離胡雪巖的控制,而高價格反過來也讓胡雪巖接下生絲囤積的代價越來越高,原料價格的高企,更將毀掉它的下游產業,使需求極度萎縮。一句話,胡雪巖面臨著自己和自己對抗的局面。他們對抗的,其實是市場本身,他們自己也是市場的一部分,這種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的牛人莊家,豈有不敗之理。蔑視市場、對抗市場的牛人,從胡雪巖到德隆、從做莊白銀的亨特兄弟到邁克爾•米爾肯,最終都將被市場所教訓。 民族產業的罪人,而不是英雄 也有人認為,胡雪巖們代表的是“民族資本”,對抗的是洋人。所以,政府應該挺身而出,以政府擔保、提供資金的方式,幫助胡雪巖。這種打著“對抗洋人陰謀,扶助民族產業”旗號的謬論,這幾年在A股市場和所謂的“支柱產業”中,我們聽得太多了。可是,事實的真相恰恰是:胡雪巖做莊生絲,最大受害者就是中國當時的民族產業——絲織業本身。 中國的蠶絲生產歷史悠久,但一直采用舊式的手工繅絲法,可惜和后來歐洲、日本的機器繅絲法一比,效率低,質量也差。不用說,手工繅絲法死亡,轉向機器繅絲法,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中國絲織業的最好出路,就在于能否由“民族資本”來主導這個產業的轉型。而這個苗頭確實也出現了,1873年開工的廣東繼昌隆繅絲廠、1882年開工的上海公和永繅絲廠,都是比較有名、比較典型的民族繅絲工廠。 受胡雪巖做莊生絲影響最大的,恰恰是這些出生不久、立足未穩、資本不足、嗷嗷待哺的民族繅絲廠,他們剛出生不久,就面臨著原料價格被哄抬飛漲,甚至有價無市、沒有原料可買的絕境。當時,這些繅絲廠的處境,和目前很多聲名不如德隆“顯赫”、公關能力不如德隆們強大的中小型民族企業類似,成了沉默而被欺凌的大多數,如果政府以國家國庫解救胡雪巖、德隆,這些被人忽視卻貨真價實的“草根民族產業”,就將被扼殺應有的公平競爭的機會。這些打著“民族產業”旗號的“英雄”,其實恰恰是企圖扼殺“草根民族產業”的罪人。 (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