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初:上醫院 是醫生看病還是儀器看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1日 09:50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奚旭初 一場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燒,也要做血常規、胸片;5歲幼童割闌尾,術前也要做艾滋病檢查;拔個牙,必須先拍牙片——據9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這種情況已成為近年醫療費用上升的一個主因。
從前,醫生給人看病,離不開望、聞、問、切。現在不同了,患者來了,連問都不問一聲,有的醫生大筆一開就是一串檢查單,儀器檢查出來是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以為如今醫生看病變成了“儀器看病”,乃是醫生醫術不精所致,那可就錯了。其實,什么檢查應該做、什么檢查不該做,一般的醫生莫不心知肚明。除了個別復雜病癥,一些醫生之所以普遍要靠“儀器看病”,說白了,是利益使然。 與開“大處方”一樣,濫開檢查單,現已成為一些醫院創收的一個重要渠道。如果說藥開得太多易露出破綻的話,那么,一疊檢查單開出來,病人往往無話可說——檢查得細一點,是為你負責呀!別不識好歹! “儀器看病”的經濟效益有多大?以一臺普通的核磁共振為例,設備成本約為每臺500萬元,按使用年限15年計算,每天的折舊費大約在900元。而一般醫院做一次核磁共振檢查收費800元,如果一天有十幾個病人“共振”一下,去掉相關費用,醫院一天凈收入可達萬元。因為如此檢查的效益實在太好,創收實在太容易,因此,投資購入醫療檢查設備已成為現在一些醫院特別熱衷做的事情。以前有個統計數字顯示,僅北京一個城市擁有的CT機數量,就比一個英國還多。 “儀器看病”,錯不在儀器,而在掌管儀器的人。為減輕患者負擔,有專家建議,制定嚴格的診療標準,取消“開單提成”,并把選擇權還給患者。這個建議聽著不錯,但前提是醫患之間要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