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為何天價狂賭問題龍 9億巨資斷絕對手染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7日 11:48 人民網-江南時報 | |||||||||
袁克成 記者昨日從權威消息渠道獲悉,重組完成后,海信集團總裁于淑珉將出任科龍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董事長,而原海信空調公司總經理湯業國將出任科龍總裁。與此同時,科龍電器昨晚再次發布公告披露,佛山市公安局已于2005年9月2日對科龍前董事長顧雛軍、執行董事嚴友松、張宏及原管理人員姜源、晏果如、劉科、劉義忠執行逮捕。至此,海信收購科
對于海信收購科龍,一位家電業人士的評價是一個字:搶。 其實認同上述評價的業內人士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海信在兩個月內,即完成了從考察到簽訂收購協議的復雜過程,實在有些草率,特別是科龍這樣的問題公司,這幾乎無異于賭博。當然,對于海信九億元的天價,也令諸多家電企業相當不爽。有業內人士稱,海信的報價,絕非僅僅是對科龍股權價值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排擠其他的收購對手。海信這樣做是明擺著不給任何人一點染指科龍的機會。因此,這不是收,是搶。 股權價值因人而異科 龍的股權有沒有價值?當然有,這一點很多家電企業都承認,畢竟科龍在冰箱、空調產業上的市場占有率有目共睹,其巨大的品牌影響力也相當誘人,但問題是,對于諸多家電業巨頭來說,科龍的股權價值不僅僅是所對應的資產,更關鍵的,是科龍的資產與本企業現有資產的互補性有多強、協同性有多大、整合潛力有多廣。后者對于科龍價值判斷的影響很可能較前者更大、更重要。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了家電企業間對科龍股權價值評判的懸殊。有的人看科龍就是一堆生產線;有的人看科龍就是寶,就是亟待開發的富礦。而在海信領導人周厚健看來,科龍就是寶。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可以先看看科龍的現狀。科龍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制冷家電企業集團之一,冰箱年產量800萬臺,空調年產量400萬臺,在國內冰箱業中穩居一線品牌,空調方面也僅次于格力、美的、海爾三大品牌。作為白色家電業龍頭企業,科龍電器(資訊行情論壇)2004年實現銷售額84億元。 整合科龍這樣資產龐大卻問題重重的企業,自身實力一定要強。否則不僅科龍振興無望,很可能還會殃及自身。從目前國內家電企業的年銷售收入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海爾、第二位是TCL、第三位是海信、第四位是長虹。與這四家相比,其他家電企業的整體實力還略遜一籌。因此,早在科龍陷入困境之時,一位家電業的資深人士就對記者稱,國內有實力重組科龍的不會在上述四家企業之外。 但具體到每個企業,卻又各不相同。對于海爾而言,本身在冰箱、空調產業上的實力就相當強,特別是在國內市場上,已經躋身于一線品牌,如果此時收購科龍,固然可以提高其的市場占有率,但其互補性卻相對較弱,如何在原有已然巨大的生產能力上,繼續滿足科龍的胃口,其挑戰性相當大。此前海爾試圖收購美泰,就已經顯示出,海爾眼下最關注的是海外銷售網絡,收購科龍至少不會是海爾目前最急需的。 對長虹來說,科龍倒是一塊好資產。在空調方面,長虹的產品還沒有進入一線品牌,其實力還有限。在冰箱上,長虹更幾乎是空白。能夠通過收購科龍,一舉實現在冰箱與空調兩大產品上的突破,也是一條快速發展的捷徑。但問題是,長虹眼下更重要的是消除前幾年留下的遺留問題,是不是有足夠的人員儲備與資金儲備放手豪賭還值得深思。 對TCL來說也是一樣,此前的一系列收購已經有點消化不良,現在如果又一口吞下科龍,不僅風險大,估計連TCL的投資者都不會答應。 對海信來說,就不同了,一方面科龍的強項正是自身的弱項,另一方面,海信也沒有那么多更加棘手的問題。 科龍的危機,對海信而言正是良機,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 因此,那么多企業有收購的興趣,但還僅僅是一種意向,最多是派人來走一走、看一看,只有海信,由一把手周厚健親自帶隊,不僅考察科龍,同時與政府、銀行等方面大力溝通,搶下科龍的決心可見一斑。 科龍的吸引力何在 海信集團作為家電業的巨頭之一,所涉及的產品相當多,但其長項主要是電視機,這也是海信的起家之本。但即使在電視機上,海信也沒有在國內稱雄,換句話說,海信集團雖然整體實力不弱,但在每一個單項上,卻始終沒有在國內領先。海信的特長似乎更多的是,在每一個單項再細化的市場上,形成一兩種有自身特色的產品。 有所特長,在細分市場中形成突破固然好,但眼下的家電產業競爭格局之殘酷、之慘烈,越來越容不得一家大企業僅僅靠一兩項特色產品生存與發展。拼技術,國內家電企業與國際大公司距離甚遠,拼價格、拼成本,成了國內企業的不二選擇。但成本的降低首先就是依靠規模的擴大,非如此,很難對供應商形成強有力的議價能力,而這一點正是海信的心病。 我們從海信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資訊行情論壇)、科龍電器的年報數據中就可看出。2004年海信電器冰箱產品的毛利為7.73%,而科龍冰箱的毛利率卻是29.17%。如此巨大的差距從哪里來,主要是規模,科龍冰箱2004年銷售額為32.7億元,而海信冰箱2004年銷售額僅為5.2億元,規模效應引致的成本降低空間的確驚人。 以黑電業務起家的海信集團,近年來雖然一直積極發展白電業務,但目前只在青島和浙江湖州有空調生產線。通過收購北京雪花和南京伯樂,在這兩個地方有了冰箱生產線,但產能不足,尤其在南方地區,海信沒有任何白電生產基地。而順德家電產業鏈是中國三大家電生產基地中最完整的,上下游非常貫通,形成了一個半小時經濟圈,所有零部件在半小時之內就可以全部配齊,這對企業減少庫存,加快資金周轉率帶來了優勢。海信收購科龍后,肯定會在物流、渠道談判、傳播等方面達成平臺資源共享。 更重要的,海信將一改以往缺乏絕對拳頭產品的缺陷,將在冰箱產業上,在國內一躍形成較大的領跑優勢,在空調產業上,也將躋身第一集團行列。而海信在制冷行業的控制力與議價能力將形成較大優勢。 專業人士對記者稱,此前海信總是聲稱自己不打價格戰,而是要以技術占領市場。海信這樣講,一方面是取決于公司的戰略,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海信的規模還不夠大,根本沒有打價格戰的實力。但收購科龍之后,海信在未來首先挑起價格大戰,肯定不會令人吃驚。 “搶”是家電業大趨勢 對于國內家電企業來說,做強的前提首先就是做大,這一點已經被那些曾經輝煌或正在輝煌的企業所實踐。如長虹、TCL、海爾,以及此前的科龍。 而通過收購兼并正是做大企業的捷徑,與海爾、TCL等企業一系列風生水起的重大收購兼并相比,海信集團雖有所斬獲,卻一直頗為謹慎。特別是與做為同城兄弟的海爾相比,海信一直較為低調。海爾早在10年前就以所謂激活休克魚著名了,最近又意圖收購美國的家電巨頭美泰,其對休克魚的偏愛已經到了國外。雖然對于收購美泰的想法,業內評價不一,但同為家電巨頭的海信卻深知,海爾此舉也是發展所迫、所逼,更是家電企業的大勢所趨。 其實在全球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留給規模較小的家電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國內早年間遍地開花的家電企業早已被幾大家電巨頭收編,而這一趨勢眼下并未停止,市場最終只能留下三至四個家電企業是極具可能性的合理預期。在海信的前面是海爾與TCL,其中與海爾年銷售額近千億的規模相比,TCL的銷售額也超過400億,而海信僅為270億。在海信之后,也有一些家電企業躍躍欲試,在前有差距后有來者的情況下,海信亟須在較短的時期內做大進而做強。此前海信就提出了目標,到2010年銷售額超過千億。 千億銷售規模的實力,自然要借力于收購兼并,而科龍的困境恰恰提供了難得的良機。在海信看來,收購科龍可以迅速擴大企業的規模與實力,此外,海信更不愿意看到的是,一旦國內其他家電企業收購科龍,由此形成的市場格局,將對海信的地位相當不利。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海信報出了9億元的天價,只有如此,才能斷絕其他企業染指的可能性,一舉拿下科龍,進而為高速發展奠定基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