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月餅還給月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5日 15:05 今晚報 | |||||||||
中秋節又快到了,月餅蠢蠢欲動,又開始紛紛招搖上市。北京現在賣的月餅花樣翻新,但南風北漸,大多是廣式或蘇式,以前老北京人專門買的京式月餅中,只剩下了自來紅,冷落在柜臺的角落里,其中一種叫做翻毛月餅的,更是已經多年不見蹤影。 翻毛月餅類似現在的蘇式酥皮月餅,但那只是形似而并非神似。趙珩先生在《老饕漫筆》一書中,專門有對它的描述:“其大小如現在的玫瑰餅,周身通白,層層起酥,薄如
箋,細如綿紙,從外到內可以完全剝離開來,松軟無比,決無起酥不透的硬結。餡子是棗泥的,炒得絲毫沒有糊味兒,且甜淡相宜。翻毛月餅的皮子是淡而無味的,但與棗泥餡子同嚼,棗香與面香混為一體,糯軟香甜至極。它雖屬酥皮點心一類,但上下皆無烘烤過的痕跡。” 這是我迄今看到過的翻毛月餅最為細致而生動的描述了,最初看到這段文字時,立刻回到當年中秋節吃翻毛月餅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候父親一只手托著翻毛月餅,另一只手放在這只手的下面,雙層保險,為的是不小心從上面那只手中掉下的月餅皮,好讓下面這只手接著,當然,這可以見那時老輩人的小心節省,也足可見那時翻毛月餅的皮子是何等的細、薄、脆,就如同含羞草一樣,稍稍一動,全身就簌簌往下掉皮。趙先生說的“薄如粉箋,細如綿紙”,真的一點不假。 好多年不見翻毛月餅賣了,也不知道現在這手藝傳下來沒有。 前兩年,在網上看到一位臺灣老人懷念北京的翻毛月餅,忍不住在網上發帖子,也專門說到那皮子:“如果一般的月餅層次有15層,那么翻毛就有25層,外皮只要稍一用力,就會有一小片一小片剝落,像一根根翻飛的發浪,因此叫翻毛。”因懷有思鄉之情,他把翻毛月餅皮說得那樣層次分明那樣的神。不過,他說翻毛得名是因為像翻飛的發浪,我是第一次聽說。 趙先生的那則文章只說了翻毛月餅棗泥餡的一種,其實,翻毛月餅的餡有多種,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里就說過:“有一種山楂餡的翻毛月餅,薄薄的小小的,我認為風味很好,別處所無。大抵月餅不宜過甜,不宜太厚,山楂餡帶有酸味,故不覺其膩。” 據說當年致美齋還有種鮮葡萄餡的,也是一絕。如果把這樣“別處所無”的翻毛月餅重新挖掘挖掘,沒準能給越演越烈的月餅市場添點兒新意。在日益注重濃妝艷抹的過度包裝中,重走本色派老路,就如一位詩人的詩所說“把石頭還給石頭”,也把月餅還給月餅。 翻毛月餅是一曲鄉間民謠。越發豪華的廣式或蘇式月餅,已經成為了鬧哄哄秀場上的歌手大獎賽。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