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寧:自然災害死亡人數解密體現制度改良善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3日 14:16 東方早報 | |||||||||
早報首席評論員 魯寧 一段時間以來,官方網站相繼刊出全國或地方部分自然災害導致人員傷亡總數及相關資料,這一做法雖不事聲張,卻令人驚訝、引人矚目。 昨日,由國家保密局和民政部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揭開了迷底,政府已決定對全
網絡在第一時間反映民意,在網上發帖的眾網民就此普遍予以好評,認定這是政府尊重百姓生命權和知情權的一項善意的制度改進。 讀到這則新聞,早報評論員有更多的感慨和比對。1975年8月連續暴雨沖垮河南省漯河、駐馬店等多處特大型平原水庫,中原大地一片澤國,京廣鐵路中斷四十多天,早報評論員曾作為救災部隊的一員,見證了那場特大洪災對河南農民和農村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一年后的夏天,又隨所在部隊參加唐山大地震清挖(埋)死難者遺體近一個月。那兩回,在救災結束返回駐地前,部隊都進行保密教育,對所見所聞守口如瓶被作為一項紀律執行,甚至不允許干部戰士在私人通信中言及此事。前后一比對,聞今日政府主動公布災害傷亡人數,非親歷者決無如此感觸之真切。 就事論事,解密首先表達為社會觀念和執政理念的變化。前者反映為社會的心理承受力有提升,后者表現為執政者直面歷史與現實的擔當。 由表及里,解密綜合反映出社會應對、防控自然災害物質基礎的改善。包括預報與監測,科學決策水平,人、財、物等保障條件的改善,交通、通訊、指揮網絡的健全。 解密是政務信息和社會信息透明公開的必然要求,是管制政府向服務政府轉型過程中的應有之舉。信息尤其是關乎民生的政務信息,公開是慣例,不能公開只是特例,解密的舉動,是國內政務主動與國際慣例對接的姿態展示。 究其性質,自然災害也歸類于社會公共危機范疇,兩年前突然爆發的SARS及后來的全民抗SARS,是國內應對社會公共危機的應急反應機制從無到有、從被動到主動、從封閉運作到公開運作、從很不完善到提上議事日程并逐步完善的一個“分水嶺”。在這個意義上,解密不是為了追問歷史,而是為了直面未來。 解密還須準確和“坦誠”的災情統計作為“技術基礎”。當欺上瞞下的封建專制官場文化尚有市場時,災情統計很容易出現物質損失上的“摻水”和人員傷亡上的“縮水”,如此這般,縱然政府有公布災情損失的勇氣,真正公布的統計結果也往往缺乏它的價值所在。由解密的決斷作引伸性思考,醫治欺上瞞下頑癥的專項制度建設也正在推進。 尊重民眾生命權和知情權的事,是事關執政為民的事,因而也是“講政治”的事。故而,拋棄傳統的保密觀,樹立現代的保密觀,確立“民可使由之,先要確保民知之”的民本的現代政治哲學理念,恰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必要一環。 綜上所及,反映為解密這一具體的行政行為,卻也涉及到社會進步的多個方面,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綜合進步”所結之果。 上文所及的中原大洪災中垮塌的幾座特大型水庫,是“大躍進”年代長官意志不顧筑壩條件硬上的產物……解密歷史災難造成的損失,就像一面“警世鐘”,時時警醒人們敬畏自然、尊重科學,這對于至今仍然不同程度迷信于“人定勝天”的某些個國人,更具現實意義。 于今,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開始植入中國社會。解密災害真相,對人們從理性層面認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經濟”與“政治”為何必須和諧相處不無裨益。 有論者稱,解密歷史、公布真相需要勇氣。我們說,變化并非來自誰的勇氣,而是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勢不可擋。以解密災害真相為契機,人們自然有理由提問,還有多少可以公開、理當公開和公開之利大于公開之弊的事情還沒向社會公開?就此,希望看到更多的善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