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得利益是醫改新方案路障 先攻管辦分離山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9日 07:19 東方早報 | |||||||||
早報首席評論員 魯寧 新醫改方案已報國務院審批。該消息來自本周一起在滬上舉行的“2005年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 據介紹,新醫改方案確立的操作步驟立足于“一個結合、三項分離、三個聯動”。
從字面理解,“新醫改”與被稱為不成功的“老醫改”的原則框架并無更多新東西,但基于推進醫改的社會生態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新醫改方案目標更加清晰,內容更趨明確,而且還試圖采取聯動推進的改革戰術。這是值得人們贊許的。 從時間上算,醫改從提出到推進已整整延續了11年。最初,醫改是在減輕財政負擔的情勢下起步的,就像當年推出滬深股市,很大程度期待股市資金為國企解困服務那樣。到后來,醫改的取向才逐步歸位到緩解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這個大前提上來。良性的醫改本該借助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共同發力,只可惜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內,醫改主要依賴于看不見的手在“單手發力”,而看得見的手所承擔的基本公共醫衛保障職能卻在“以市場為取向”的口號左右下逐漸式微,導致“老醫改”日漸走入歧途,成為一項典型的“跛腳改革”。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始終以為,“老醫改”之所以走入歧途,錯不在醫衛領域引進了看不見的手,錯更不在醫改本身,錯只錯在內容層面的醫改與體制層面的醫改長期不配套。 社會各界對“老醫改”的強烈批評,集中反映為相對于十幾年前,百姓看病難以至于不敢看病的狀況日甚一日。當問題積累到臨界點時,先有衛生部一位司長聲稱“市場化非醫改方向”、再有國務院研究機構稱“醫改基本不成功”。到今年7月,衛生部部長高強在中直機關所作的“我國醫療衛生改革報告”,更被輿論曲解為衛生部正式否定“市場化道路”。一時間,仿佛醫改必須推倒重來。所幸,新醫改方案并非完全另起爐灶,仍然堅持立足于“市場配置資源與政府配置資源”互相結合。 許多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具有相通性。若把改良看作“物理反應”,那么,改革則可看作“化學反應”。就醫改而言,若把它視作“化學反應”,那么,“三項分離”和“三個聯動”的具體所指就是主導“化學反應”的六個主打“化學元素”。再以作用大小分,“管辦分離”乃關鍵元素。因此,在堅持“兩手”都要硬的前提下,“新醫改”必須首先從“管辦分離”這個改革的“痛點”下刀。 若干年前,早報評論員曾寫過一篇《還有多少部屬醫院?》的短評,時至今日,部屬醫院一個不少,省屬、市屬醫院也一如既往。人們很難設想,衛生主管部門“裁判”與“運動員”一心二用,如何在“公益”與“市場”之間不坐歪屁股———在“親兒子”與其他醫衛市場主體法人之間確保監管的公平和公正?事實上,因“血緣關系”難舍難割,不少衛生行政機構與公立醫院之間早已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不斬斷“管辦合一”的利益鏈條,衛生行政機構的身份是扭曲的,它就無從真正擔當作為行政力量推進醫衛改革的主導性代表。 “老醫改”因為走歪了路,不但生成且大大固化了醫衛、醫藥等不同的既得利益集團。之所以如此,關鍵原因就在于“老醫改”沒從源頭改起———一開始就先拆散“管辦合一”,F如今,“既得利益”是橫在“新醫改”面前的“路障”,最大的“路障”就是“管辦不分”。 改革的思路有兩種,先清外圍是一種,先攻堡壘又是一種。由于被固化的“既得利益”擋道,“新醫改”只能先攻堡壘。即,先攻下管辦不分這個“山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先解決主要矛盾。惟如此,“新醫改”對百姓所作的承諾才能有所實現。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