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谷賤傷農 袁隆平的不朽發明其實害了農民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7日 13:48 解放日報

  前不久的《光明日報》,刊載了袁隆平講的一個故事:“2000年,郴州一個農民開玩笑地對我說,袁老師呀,我們感謝你,讓我們吃飽了肚子;我們又要埋怨你,把產量搞得那么高,糧食不值錢了哦。我就對這個農民說了一個‘曲線致富’的道理。如今種糧食確實不賺錢,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來種高產水稻,騰出一些地方來種賺錢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飯吃又有錢賺了嗎?過了兩年,又見到這個農民,他告訴我‘曲線致富’成功了,糧食豐收,西瓜、蔬菜也賣出了好價錢。他這回百分之百感謝我了……”

  我們對袁隆平先生的境界深感敬佩。但是在這則小故事里,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農業技術進步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谷賤”。為什么這么講呢,從長遠角度看,假如我們每年沒有新增的1000萬人口,及其吃飯需要,假如我們的人口總量和結構日趨穩定,那么農業產品的需要最終將表現為缺乏彈性的特征,也就是說需求表現得比較穩定,不會出現較大起伏。同時,即便農業生產技術維持原來狀態,或者發生巨大進步,都將導致供給大量增加,這樣兩種力量作用的結果必然使價格大幅下降,從而使農業收益劇減。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谷賤”。顯然,農業技術進步與農產品供給的增加、價格的下降之間,還是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的。

  但是“谷賤”是不是意味著一定“傷農”,這是一個需要辯證看待的問題。從直觀的角度,這個結論是成立的,農業收益的減少,意味著農民收入的減少。但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谷賤”———即價格下跌同樣也會改變人們的行為,它的一個直接結果是鼓勵農民離開農業。美國的農業經濟史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200多年前,大部分美國人住在農村,而且大多數都在當農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到1950年,美國只有1000萬人在從事農業生產,占勞動力的17%,到2000年,這兩個數字分別下降到了300萬和2%。數字巨降的另一面,是農業生產率的巨大進步,盡管農民人數減少了70%,美國農業2000年生產的作物與牲畜仍然是1950年的2倍多。所以谷賤帶來了什么,就美國而言,是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促使農民離開土地,輾轉進入工業文明,促進社會生產結構的轉型,推動社會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政策杠桿、價格杠桿保護農民收益,這是不錯的,但是也不能把科學技術的進步看成是谷賤傷農的原因。

  袁隆平發明水稻高產技術的初衷,是要解決1000多萬人的吃飯問題。也就是說中國仍然有強大的大米需求。所以,增長的供給和增長的需求,這種雙向的力量足以抵沖“價格下降”帶來的負面效應。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說明現實的“谷賤傷農”問題與農業技術的進步未必有一種緊密的因果聯系,農業技術進步仍然是必要和不可忽視的,而如何改革現有的糧食收購體制、糧食供給機制、糧食價格機制,倒是需要我們給予更多關注的。

  作者:王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袁隆平相關網頁共約234,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