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積極參與災難救援 是道德力量還是逐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7日 13:3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評論員 必 嫻 颶風本身并不具有轟動性,其轟動性來自于一種對人們征服颶風的能力的考驗。有學者認為,全球化時代的治理應該是“善治”,是國家秩序和社會達到一種最佳狀態,應包括這么幾個特征:合法性、透明性、法治、回應-效率。回應-效率這個指標可以影響到合法性,一個政府的有效性可以影響到其合法性,一個國際機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的關系亦如此
這次卡特里娜颶風,使布什政府正面臨著一場不小的政治信任危機,原因就在于布什政府應對這場颶風的有效性遭到了人們的質疑。于是9月4日布什的兩位政治顧問不得不擬出一份專門的計劃書以減輕布什面臨的政治危機,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等政府要員走訪了災區,并且政府試圖將回應不力的責任推給地方政府的官員。 人們對政府回應-效率的質疑無非就是在政府的預警和救援這兩個環節,但其實此時討論誰對誰錯,可能并不是時候,最關鍵的還是如何渡過難關。與人們自覺的與不自覺的全球化行為相比,災難也在呈現全球化。去年的東南亞海嘯傷亡者已呈現出多國家多地區的特征,它是全球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次,回應方式也幾乎是全球最密集的一次。這次颶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幾乎使全球能源面臨重大危機。這種颶風的全球性特征,讓人們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全球治理的問題,因為美國政府并非萬能,國際社會的合作也是渡過難關的一個重頭戲,比如事后不久中國政府就及時地決定向美國政府提供500萬美元救災現金援款和一批救災物資。 不僅如此,在對付類似颶風之類的災難方面,除了國際間救助、一些國際機制和政府措施之外,就是顯示道德力量的時候了。在經濟學家那里,道德根本不被納入視野,在現代政治學中,道德也被視作是現代民主機制的干擾品。全球治理,似乎也是各種機制和法規的一統天下,而鮮有對道德的關注。但是在災難面前,看著讓人心驚的水上浮尸、驚心動魄的空中救援、帶有十字架的磚砌墳墓,你還能拒絕道德的力量嗎?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救援過程中,企業的反應迅速而有效。據報道,美國企業界在某些情況下對颶風的初步沖擊所做出的反應更為快捷,例如沃爾瑪的衛星通訊系統,以及聯邦快遞的飛機服務。沃爾瑪還在受災地區以卡車、帳篷等形式建立了“迷你沃爾瑪”商店,免費發放食品、水、衣物等。沃爾瑪還建立了一個失蹤人員信息在線查詢系統,該系統頭兩天就收到了超過2000條信息和20萬次訪問。此外,通用電氣、寶潔、敦豪和陶氏化學等企業提供了物流支持和產品捐助。這樣的企業還不止美國國內,據報道,中海油一位發言人9月5日稱,截止到2日,公司已收到職工捐款近80萬人民幣,同時中海油還將以公司的名義捐出同樣數額的援款。 顯然,道德作為一股人類共有的品性,在災難救援中非常靈活地發揮了作用,如果說企業的目的是利潤最大化,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們進行捐助呢?或許你可以固執繼續將其解釋為為了企業獲得更大的品牌度和影響度。但是,僅以此就能抹煞其道德性嗎?企業不也是個人組成的嗎?甚至有人指出,在災難面前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和道德水平。如果不是這樣,那么為什么關于傳統(道德、品性)和現代(市場)融合的研究和討論多年來都延綿不斷?其實,即使市場再發達、民主再先進,道德的力量也不可或缺。盡管國際社會對于能源、貿易、環境、反恐等合作在各種設計精密的機制之下進行得有條不紊,但對全球治理的關注,也絲毫不能將道德因素剝離出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