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專家建言個稅改革 稅改重點在于公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7日 10:33 南方日報 | |||||||||
話題緣起 與每一個人密切相關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最近已經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擬就這一修正案聽取群眾意見。在國民經濟已進一步發展,社會分配關系已發生很大變化,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費用支出加大的情況下,個人所得稅如何更好地協調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如何更有效地發揮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 減除費用標準不應“一刀切” 楊衛華 減除費用標準全國“一刀切”,必然使費用高的地區的納稅人的費用得不到全部減除,其中的一部分費用被作為所得征稅,等于擴大了征稅面 國務院最近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擬將個人所得稅的工資薪金減除費用標準由現在每月800元提高到1500元。減除費用標準的調整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修正案草案在全國征求意見。筆者認為,根據我國國情,個人所得稅應實行幅度減除費用標準。 我們知道,個人所得稅是對稅法規定的個人在一定時期取得的各項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即所得征收的稅。費用不是所得,不屬于征稅的對象。個人所得稅的減除費用包括生活費用和必要費用兩部分。生活費用是指納稅人為自身生存和家庭成員生活所需要的費用;必要費用是指為取得某項收入而支付的費用。 減除費用標準與起征點不是一回事 有些人把減除費用標準稱為“起征點”,這是錯誤的。因為起征點與減除費用額是兩個雖有聯系但涵義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們相同之處在于,居民每月的收入額達不到起征點或減除費用額都不用交稅。但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第一,起征點是指征稅對象數額所達到的應當征稅的界限,或者說是征稅數額的起點,對達不到起征點數額的征稅對象給予優惠,免于征稅;減除費用額則是指允許在收入中作為費用扣除的數額,減除費用不屬于征稅的對象,收入扣除費用后的余額,才是征稅的對象。第二,起征點的規定,是數額達不到起征點的不用交稅,達到起征點后要全額征稅。如規定起征點為100元,稅率為10%,收入在99.99元以下不用交稅,達到100元及以上者要全額交稅,即100×10%=10元;減除費用額只對收入超過減除費用的部分征稅,費用部分不用交稅。就這一點來說,費用額相當于免征額。第三,起征點是一種稅收優惠,減除費用不屬于優惠。在現行稅法中,營業稅、增值稅條例有起征點的規定,而個人所得稅法中對工資薪金的這項規定則是減除費用而不是起征點,不可混為一談。 減除費用標準全國“一刀切”不利于公平稅負 支出費用的多少一般受收入狀況、消費范圍、物價水平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個人支出的費用與企業的成本費用一樣,收入多少不同、收入來源不同、收入結構不同、家庭成員不同、消費水平不同,減除費用應當有別。但是,由于目前受征管手段、征管水平和納稅人納稅意識的影響,暫時還不可能按不同個人或不同家庭的費用支出狀況來分別確定各個不同納稅人的費用扣除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只能實行法定費用標準制度。 那么,如何確定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減除費用標準呢?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的情況,把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減除費用標準由現在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1500元是合理的。但不應全國“一刀切”。全國“一刀切”的標準,雖然有利于加強管理,但不利于公平稅負。理由是: 第一,從理論上看,我國國土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物價指數和生活水平高低不同,費用扣除標準應能大體反映納稅人的費用開支狀況。減除費用標準全國“一刀切”,必然使費用高的地區的納稅人的費用得不到全部減除,其中的一部分費用被作為所得征稅,等于擴大了征稅面,把本來不應交稅的人列入了征稅的范圍,這既不符合所得稅的征稅原則,也影響這部分納稅人的生活開支,不能體現公平稅負的要求。 第二,從實踐來看,全國不分南北同一時間統一穿棉襖或穿襯衣是不科學的。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由于全國“一刀切”,不適應各地的實際,所以,才會出現許多地區按照自己的實際調整或變相調整費用扣除標準的情況。 第三,從外國的規定來看,許多國家的減除費用標準也是各地有別的。如美國各州、加拿大各省之間個人所得稅的減除費用標準各不相同。因此,全國“一刀切”的做法,是不適應中國實際的,也是難以實施的。 實行幅度減除費用制度既維護稅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又能大體適應不同地區的生活水平 為了既維護稅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又能大體適應不同地區的生活水平,我建議實行幅度減除費用制度,如全國統一規定工資薪金的幅度減除費用標準為每人每月1000元—2000元,或者規定基準減除費用標準為1500元,上下浮動30%,具體執行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確定。為防止各地爭先恐后提高減除費用標準,可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根據各地的消費水平或工資類區確定。例如,根據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人月均消費支出為598.5元,按人均負擔率1.91計算,城鎮職工的人均月負擔消費支出為1143.14元,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國家擬將個人所得稅的工資薪金減除費用標準定為每人每月1500元。按此方法計算,廣東省城鎮單位職工2004年人均月負擔消費支出為891.23元,按人均負擔率1.89計算,城鎮職工的人均月負擔消費支出為1684.42元,廣東省的工資薪金減除費用標準應定為每人每月2000元—2200元。這樣,既保證了稅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又使稅法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系中山大學稅收與理財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 個稅改革應公平優先兼顧效率 謝賢星 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應堅持公平優先,并且政府要帶頭實施。只有稅負公平,才有效率可言。只講效率,只求地方政府的收入,不顧公平,最終結果還是不可能有效率。 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有兩大弊端:一是按所得項目分項、按次征稅,與綜合各項所得按年征稅相比,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力度有一定局限,不能充分體現公平稅負、合理負擔的原則;二是對不同的所得項目采取不同稅率和扣除辦法,容易造成納稅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費用,存在較多的逃稅避稅漏洞。因此,通過對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和完善,進一步加大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十分必要。 用不同的稅率對不同的所得進行調節順理成章,同理,對不同的地區實行有差別的減除費用標準符合公平原則。 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方向應該是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但是,我國目前的條件還不成熟。例如,稅務部門對個人各項所得信息收集系統以及銀行對個人收支結算系統還未建立起來,實現收入監控和數據處理的電子化程度還不高,因而,對收入的監控能力和征管水平都顯得不相適應。所以,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只能是漸進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目前,人們十分關注減除費用標準問題。這實際是一個公平稅負問題。個人所得稅的“所得”應該是“純所得”,也就是應對納稅人扣除本人及其家屬生活必要的開支(相當于企業的成本費用)之后的剩余部分征稅。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等方面的差別,投入與產出的不平衡性,人們的收入、支出、消費都有較大的區別,“純所得”是不可能相同的。因而,用不同的稅率對不同的所得進行調節順理成章。同理,對不同的地區實行有差別的減除費用標準也是符合公平原則的。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實行“一刀切”的減除費用標準同樣有失公平。但又不可能各自為政,各搞一套。較好的辦法是:稅法中只規定一個幅度,如1500元—4000元(我國對外籍人員和港澳臺人士是4000元,按照國民待遇,有條件的地區減除費用標準4000元也應允許),由省(市、自治區)政府結合本地的實際確定減除費用標準,如廣東可在1500元—2500元(根據廣東的消費水平而定)之間考慮。這涉及到地方的稅收管理權問題。我認為,中央稅權已集權過多,時間過長,現在是適當放權的時候了。 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之爭,實質上是利益之爭,公平之爭。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總想降低減除費用標準,而納稅人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減輕稅負,總希望提高減除費用標準。如果兩者利益協調,社會和諧;兩者利益沖突,不和諧因素必然大增,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因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權衡利弊,從執政為民角度來看,提高減除費用標準勢在必行。 對納稅人分層監控無法律依據,倒是某些執掌政府要職的官員應被列為監控對象。 與此同時,人們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問題也十分關注。例如,某征管部門提出“對納稅人分層監控”。其中將某些行業、某些人劃分為高收入者或低收入者。其實,“對納稅人分層監控”在個人所得稅法中是尋不到依據的,國家也從來未公布高收入者標準。我不主張對納稅人劃成分、劃階層、劃鴻溝。有差別的稅率已經體現了對“純所得”高低的稅負差別。在征管中人為地、不科學地劃分高低收入者,只會挫傷納稅人的積極性,引發偷逃稅動機;只會增加監控的難度,引發新的腐敗產生;只會導致稅負的更加不公平,引發新的不和諧因素。如果每個稅種都對高收入納稅人進行監控,似乎這些納稅人都在偷逃稅收,是不是人為地、不分青紅皂白地把高收入納稅人推到征管部門的對立面?這有何意義呢?我認為,這對于建立和諧社會毫無益處。 如果確要將納稅人的收入分個高低的話,某些執掌政府要職的官員應被列為征管部門高收入者(例如已經抓進監獄的某些省部級、廳處級干部,從他們未抓進去之前的材料中看,他們之中均沒有自覺申報個人所得稅的記錄)的監控對象。社會上爭論的要害,就是這部分人失去了監控。公平稅負在這些人身上未得到體現。 由此可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應堅持公平優先,并且政府要帶頭實施。只有稅負公平,才有效率可言。只講效率,只求地方政府的收入,不顧公平,最終結果還是不可能有效率的。這是個人所得稅改革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則。 (作者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教授) 如何打造一部個稅良法 吳國平 正確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組織收入與調節收入的關系、個稅修法與個稅征收的關系、征收標準統一化與精細化的關系、個稅立法與個稅執法的關系,對完善我國的個稅法至關重要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第三次修改已進入立法程序。合理修訂個人所得稅法,使之成為一部符合中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良法”,是中國政府和大多數中國公民多年的期盼。筆者認為,正確處理好以下五大關系,對完善我國的個稅法至關重要。 將個稅減除費用標準適當再提高一點是完全應該的 一是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代表的是國家的整體利益。盡管二者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因為取之于民的國家財政收入最終還是用之于民,從而使得納稅人的社會福利得到某種程度的改善。但是,在一個既定的時空內,二者的關系是矛盾的,有沖突的。因此,國家的個稅立法就要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考慮到大多數公民個人增收渠道的單一性和剛性約束,國家在此基礎上將個稅減除費用標準適當再提高一點是完全應該的。有利于維護個稅法的穩定,避免出現頻繁修法;可以讓大多數低收入者切實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實惠;可以藏富于民,有利于刺激投資和消費。至于因提高個稅減除費用標準而減少的財政收入,國家完全可以通過開征遺產稅、贈與稅、高消費稅等新的稅種和采用其他的方式來加以彌補。 本次個稅法的修改具體目標只能確定為調節收入 二是組織收入與調節收入的關系。國家開征個稅總的來說是為了取得財政收入,是以組織收入為終極目標。但是,國家為了更好地組織財政收入,必須充分發揮個稅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促進經濟協調發展,豐沛稅源;充分發揮個稅對收入的調節作用,緩和社會矛盾,促進公平競爭。因此,個稅征收的過程既是組織財政收入的過程,又是調節國民經濟的過程。不過在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由于國情不同,確定的個稅目標也不一樣。如果我們確定個稅以公平為目標,就應該實行重點調節,在制度上選擇累進稅率,同時提高費用扣除標準,使低收入者免于征稅;如果確定以組織財政收入為目標,就應實行普遍征收,在制度上盡量降低費用扣除額,擴大征稅范圍,使更多的人成為納稅主體。鑒于我國現階段的具體國情,絕大多數人還屬于低收入者,所以還不可能實行普遍征收,同時考慮到我國的基尼系數超過0.4的國際警界線,因此,本次個稅法的修改具體目標只能確定為調節收入。 解決征管落后問題才能完全達到個稅法修改的目的 三是個稅修法與個稅征收的關系。修改、完善個稅立法,是實現調節收入目標的前提條件,但如果征管落后的問題不能很好地獲得解決,其調節收入的目標最終還是難以完全實現的目前我國征收到的個稅收入,65%是由中低收入者繳納的,而擁有巨額收入的少數富人,則由于征管問題而很少納稅。因此,國家若想真正達到本次個稅法修改的目標,應不斷改進個稅征管技術,完善相關配套條件。其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應當建立稅收征管信息系統,對納稅人進行檔案化管理,同時加強與企業、銀行、證券、公安、工商、文化、出版、土管、房屋產權登記等相關部門間的通力配合協作,全方位地進行稅源跟蹤監管。 對個稅實施精細化管理而不是簡單化的“一刀切”,只有好處絕無壞處 四是征收標準統一化與精細化的關系。細節決定成敗。個稅是以轉讓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為代價去滿足政府的財政開支需求,把私產變為公產,其每一個細節無疑都必須公正合法。我國本次個稅法修改,圍繞是否需要規定統一的免征額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本人認為,建立全國統一的免征額是完全必要的,但由于各地、各家庭的情況異常復雜,為了追求和體現實質公平,還應當立法授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調節免征額度的權利。總之,對個稅實施精細化管理,而不是簡單化的“一刀切”,只有好處,絕無壞處。 立法固然重要,但執法更為關鍵 五是個稅立法與個稅執法的關系。發揮個稅法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立法固然重要,但執法更為關鍵。如果執法者玩忽職守,怠于執法,對各種形式的偷稅、逃稅和漏稅的行為不能及時予以嚴厲的懲罰,甚至與某些高收入者合謀進行腐敗的交易,則必然會刺激納稅人偷逃個稅的動機。正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利普生所說,若沒有強硬的懲罰力度,世界上就沒有一個人愿意支付稅款。 (作者系廣東金融學院法律系主任、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 超1500元就征稅未免苛刻 李建英 個人所得稅法應著眼于保障公民權利。去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僅占財政收入的6.7%,而每年公款吃喝、公車支出、公費出國考察的費用遠高于個人所得稅收入。如各級政府稍微緊一緊,也就不必死盯著個人所得稅收入了 此次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主要進行兩方面的修改:一是將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從800元提高到1500元,二是明確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報。個稅法修改的宗旨是:一方面保證低收入的納稅人不影響基本生活支出;另一方面,不至于過多地影響國家的稅收收入。 個稅調節貧富差距的功能逐漸淡化,普通工薪階層成為繳納個稅的主力軍 財政部部長金人慶8月23日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修正案草案的說明時說,現行個人所得稅法的起征標準是1993年制定的,在當時的就業者中,“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為1%左右,到2002年已升至52%左右。”金人慶說,在收入提高的同時,職工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也呈上升趨勢:2003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1993年提高60%,消費支出明顯增長,超過了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每月800元的減除費用標準,導致“職工消費支出不能在稅前完全扣除,稅負明顯加重。”草案將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由目前每月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解決城鎮居民生活費用稅前扣除不足的問題。 《個人所得稅法》當初的立法思路就是“劫富濟貧”,現在個人所得稅“劫富濟貧”的色彩逐漸淡化,普通工薪階層成為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主力軍。2004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中65%來自工薪階層。目前低收入階層特別是工薪階層是稅負最重的群體,并且由于收入來源單一、實行代扣代繳制,完稅率最高。高收入者則由于收入來源多源化,享有多源扣除,逃稅現象較多。從稅收法理來看,個人所得稅在所有稅種里最能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然而中國近十多年來個人收入分配差距卻在不斷拉大,為此,很多人希望通過個人所得稅的調整改變貧富分化的現狀。 這次個人所得稅改革調節的對象似乎過于集中于中等收入者 一般而言,完善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節的重點應該放在高、低收入之間,同時保護中等收入者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和消費能力。這次個人所得稅改革在很多方面強調了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但調節的對象似乎過于集中于中等收入者。 站在納稅人利益角度看問題,說到底,國內財稅體制的根本問題是政府開支太大、損耗太高,國內現行財稅體制存在重大弊端,造成稅收使用效率損耗十分巨大。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應著眼于保障公民權利。2004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1737.05億元,僅占財政收入的6.7%。而每年公款吃喝、公車支出、公費出國考察的費用,遠高于個人所得稅收入。如各級政府稍微緊一緊,也就不必死盯著個人所得稅收入了。我們可以比照一下香港。香港個人所得稅額已經調整(2005年),現行免稅額為10萬港元(按年申報),已婚人士則為20萬港元。此外,對于供養老人和兄弟姐妹、傷殘受養人等,都有數額在幾萬元以上的額外免稅額。同時,對于居民購買房屋等,還實行最近兩年的個人所得稅返還等措施,非常人性化。相比之下,我們月入超過1500元(特別是如果全國執行統一的標準,不考慮地區差異、居民消費指數等客觀因素)就征稅,未免苛刻。 加大對富人收入的稅收調控力度,加大偷稅的違法成本,盡可能地堵塞避稅漏洞 個人所得稅改革,最起碼的就是不要引起老百姓的普遍反感,具體的做法包括在不增加總體稅負的情況下,首先加大對富人收入的稅收調控力度,加大偷稅的違法成本,盡可能地堵塞避稅漏洞;其次減輕工薪階層的稅負,增加合理的稅前扣除項目,對整個家庭的教育、醫療、贍養人口和購房支出等項目實行額外免稅或返還;第三,充分考慮我國的地區差異、居民消費指數等客觀因素,在統一的扣除標準基礎上,對經濟發達地區適當上浮扣除標準。 調節貧富差距還需財產稅、遺產稅及贈與稅等的進一步跟進及有效配合 眾所周知,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源于更深層的問題,當前我國在整個國民收人的分配當中,通過勞動報酬分配的比重過小,而大量的國民財富通過種種途徑和手段,迅速集中到少數人的手里。這就決定了個人所得稅只能是這套“利益均衡機制”的一部分。調節貧富差距還需財產稅、遺產稅及贈與稅等的進一步跟進及有效配合。此外,還應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體現“還稅于民”的精神。同時要建立一個平等的納稅環境。雖然有這套機制,窮人也變不成富人,弱勢群體也成不了強勢群體,但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利益格局過分失衡。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稅務系主任、教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