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中歐關系的多重變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7日 01:4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第八次中歐峰會期間,雙方達成了6份協議和備忘錄,共同發表了《中歐氣候變化聯合宣言》,加上歐洲投資銀行為北京機場擴建項目提供5億歐元貸款的項目簽約,中歐就解決歐盟紡織品市場危機達成一致,此次峰會堪稱成果豐碩。從會后發布的聯合宣言來看,雙方領導人在此次峰會期間探討了勞動就業和社會事務、空間開發、能源交通戰略、海運、氣候變化、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多哈回合、臺灣、聯合國改革、東亞安全和穩定等23項問題,涵蓋經濟、社會、國內和國際政治、科技合作等各個方面。
1995年,歐盟通過有史以來第一份全面對華政策文件——《中國與歐盟關系長期政策》報告,自此中歐關系定位從“長期穩定的建設性伙伴關系”上升為“全面伙伴關系”,進而成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如果說中國與當時的歐共體于1975年建交伊始雙方所共同關心的主要議題僅限于雙邊問題的話,那么,在此次峰會所討論的23項議題中,氣候變化、聯合國改革、多哈回合等問題已經是十足的全球性問題,就是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反應堆項目(ITER)這樣的科技合作項目,也是全球性的合作項目。 走過30年風風雨雨的中歐關系已經有能力經受住暫時波折的考驗。今年上半年,歐盟自身內部建設和中歐關系雙雙發生了一些問題,而且這兩方面問題之間似乎存在相關性。在歐盟內部,法國、荷蘭全民公決相繼否決《歐盟憲法條約》,歐盟一體化進程遭受重大挫折;歐盟中期財政預算擱淺,致使歐盟陷入極為罕見的困境之中。就在此時,中歐雙方圍繞紡織品貿易發生的摩擦也迅速升溫;而在法國全民公決中,一些反對派正是以“中國競爭導致歐洲工作機會流失”為其理由的。盡管如此,畢竟從2003年第六次中歐峰會宣布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之時起,中歐關系就已經超越了雙方不存在地緣政治沖突和地區戰略威脅的認識層級,開始了為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發揮更積極作用尋找戰略共同點的進程。正是這一點,在構成中歐關系基礎的各類因素中影響越來越大。 相比之下,紡織品只是雙方貿易的一小部分,2004年中國對歐盟紡織品出口占對歐出口總額的10%;即使貿易本身也只是中歐戰略關系的一個側面。日趨成熟穩定的中歐關系不會輕易因為單方或雙方暫時、局部的利益而大起大落,也不會因為歐盟一體化過程中出現內部問題而止步不前。事實上,與至今未能達成共識的中美紡織品爭端相比,中歐紡織品爭端得到了相當迅速、合理的解決,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在簽署中歐紡織品備忘錄時評價“中歐戰略伙伴關系不是空話”,當屬有感而發。這份備忘錄使中國擺脫了紡織品爭端兩面作戰的局面。 無疑,中歐關系的發展要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外界因素莫過于美國。在這三對雙邊關系中,必須確認兩個基本事實:中歐之間的共同點多于中美之間的共同點,美歐之間的共同點又多于中歐之間的共同點。充分認識到前一點,才能充分發掘中歐合作的潛力。 中歐關系前景的復雜性也不容忽視。這種復雜性很大程度上源于歐盟內部一體化程度不足以滿足人們的全部需求,歐盟東擴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復雜性。 歐盟既是一個單獨的政治經濟實體,又是由25個主權國家組成的;盡管歐盟在對外政策方面一直追求用一個聲音說話,但“歐洲利益”未必與國家利益完全重合;加之歐盟內部決策機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需要成員國一致通過的事項仍然太多,可以有效多數票表決的事務仍然太少;即使在可以有效多數票表決的事務中,表決票數分配方式也需要改進,所以在中歐關系中往往是務虛的議題容易一致通過,務實(換言之就是涉及具體國家利益)的議題難以達成共識。結果,在一些問題上與中國存在利益沖突的本來只是歐盟的部分成員國,經過歐盟決策機制之后卻形成整個歐盟與中國的一些矛盾。 所以中國需要提升與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希望歐盟內部一體化盡快取得更大進展,提高決策效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