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主品牌是不是意味著民族產業有國際競爭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6:22 新京報 | |||||||||
本周話題中國企業是否需要自主品牌? 本期嘉賓 管清友中國社科院博士生
黃濤清華大學博士生 張明中國社科院博士生(經濟聊齋成員)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中國汽車企業是否需要自主品牌一事成為輿論的熱門話題。爭論的源頭是今年8月21日在廣州花都舉行的汽車論壇上,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先生的驚人之語,他認為中國汽車業根本不需要自主品牌,而是應該成為世界汽車業的生產車間。而作為中國汽車業老專家的何光遠先生則對龍先生的觀點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批評。 管清友:自主品牌對于民族產業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可以引申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民族產業需不需要平等地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這里存在一個邏輯問題,那就是,如果我們的民族產業沒有自主品牌,那么我們在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的開發方面就缺乏動力;如果我們的民族產業已經可以開發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術,那么,我們又何必將自己置于國外品牌的陰影之下? 黃濤:有關汽車產業是否需要自主品牌的爭論似乎已經升級到了價值判斷的層面。其實大可不必。如果想找到答案,你去問問汽車生產者和消費者就可以了。生產者需不需要自己的品牌,恐怕十有八九他們會回答你:我們需要,但是我們現在做不到。如果你去問購車者國產品牌和國外品牌的差異,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兩個:第一,我們國產品牌的技術確實與國外品牌有差距。第二,國外品牌的運作確實比我們規范、先進。幾乎沒有汽車生產者不希望有自己的“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為什么?除去那些能夠帶來民族自豪感和個人榮譽感的原因之外,恐怕最重要的就在于生產者自己可以控制這個品牌,可以獲得這個品牌帶來的大部分利潤。為什么我們做不到?不是因為我們不會創造和經營自己的品牌,而是我們根本沒有能夠支撐這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的消費者難道就不希望購買和乘坐自己的民族品牌汽車了嗎?也不是。但是,當民族心和現實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現實利益。這就是當前看似悖論的一個兩難選擇。 管清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自主品牌,單從感情上來講我是無法接受的。 當然,我們需要自主品牌,這又不僅僅是感情用事。從足夠長的時間來看,自主品牌對于民族產業來說是一種標志,是一系列機會,更是民族產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長遠利益的重要條件。知名的自主品牌,是一個民族的名片,它不僅體現了這個產品的屬性、利益、民族的文化、價值觀,而且也成為推動民族產業不斷超越、發展的動力。 張明: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經進入了所謂的虛擬經濟或符號經濟時代。在當今這樣一個買方社會里,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除了追求商品的品質和外觀外,也會追求商品的格調和內涵。作為一種最珍貴的無形資產,自主品牌恰好是這種格調和內涵的最佳載體,是賦予消費者心理認同和歸屬感的重要方式。例如一件中國生產的服裝出口價為10美元,到香港貼牌后售價可能高達50美元,其中的差價基本上可以視為自主品牌的價值。因此,從微觀上來講,自主品牌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更高的利潤附加值;從宏觀上來講,有無自主品牌意味著一個民族產業是否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 (明日請看“自主品牌和外來品牌的關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