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孚的剩余價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5日 18:22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面對突然出現的羅孚,南京汽車把擺脫困局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這個新機會上。 歷盡波折,它終于戰勝了上海汽車,接下來,它的任務是戰勝自己 英國當地時間7月7日上午9時,在一片警笛呼嘯、直升機轟鳴、警車、救護車和消防車的亂作一團之中,南京汽車集團赴英收購羅孚汽車公司(MG Rover)的4男1女5名工作人員離
剛剛發生的恐怖襲擊似乎無法與他們眼前要做的事情相比。他們終于叫到一輛黑色出租車。五個人中的女翻譯懇求面露難色的司機:“你盡量帶我們走,走到哪是哪,不行我們再步行。” 整個倫敦城已在恐怖襲擊后的戒嚴中陷入癱瘓,許多街道都被警戒隔離線封閉,試著開出幾個街區后,他們終于意識到在眼前的局面下去任何地方都是妄想,只好回到酒店。五人工作組中的總經理助理王耀平對國內同事說:“幸虧昨晚加班到12點多,今天推遲出發,否則說不定會趕上爆炸。”這是他們此次英國之行的第20天。 回到酒店,他們聯系了中國駐英大使,被后者要求盡量不要出行,不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但是當天下午4點,為了和競爭對手搶時間,五個人還是趕到了談判地點。第二天,在普華永道的大樓里,因為發現可疑炸彈,他們又遭遇緊急疏散,連電腦也未關就被趕出了大樓。 15天后,南汽工作組的辛勞得到了回報,他們的競購在被上海汽車集團占盡優勢的局面下終于獲得成功(參見本刊2005年7月號《事先張揚的收購事件》)。第一時間,慶祝收購成功的短信閃爍在南汽所有高管的手機上。全球媒體的目光也開始向南汽聚集,但普遍采取了懷疑的態度,國內媒體則相信:南汽攪了上汽對羅孚的完美收購。 南汽高層對此選擇了噤聲,整個公司只有宣傳部長劉寧生作為發言人對外表態。他宣稱,南汽勝出的原因是與羅孚的接觸早在2年前就開始,雙方在很多方面有共同點,比如“做事低調、穩健、誠信”。 憑借此次收購,南汽將得以在南京每年生產冠以MG或者Austin品牌的汽車20萬輛,同時年產25萬臺發動機和10萬臺變速器。另外,雙方成立的合資公司還將在英國生產MG TF跑車,并從國內生產基地向英國組裝廠出口MG ZT型汽車的散件。到2009年,預期達到20萬輛的生產規模,其中14.6萬輛在國內銷售,其余通過羅孚遍布全球的1022家經銷商賣往世界各地。 對于困頓中的南京汽車集團,這將是一針強心劑。2004年,南汽經營出現虧損,這是在2002年債轉股后的首次虧損。今年一季度,虧損又繼續擴大。“主要原因是我們目前還沒有市場競爭力很強的新產品推出,”今年5月離開南京市委副書記之位出任南汽集團董事長的王浩良說。 作為此次收購的總指揮,王浩良希望收購羅孚使南汽擁有“兩條腿走路”的能力,“既要搞引進,也要搞自主品牌”。但是,眼下這場初告成功的跨國收購在外界看來卻充滿迷霧。 最初的先手 隨著2002年初華晨汽車的創始人仰融出走美國,羅孚的大股東英國鳳凰創業控股公司(Pheonix Venture Holdings Ltd.)與之達成的在中國寧波合資生產全系列羅孚轎車和發動機的協議宣告夭折,但是此后,鳳凰控股并沒有放棄尋找奄奄一息的羅孚汽車的中國拯救者。 從南京汽車、上海汽車、廣州汽車到試圖擠入汽車業的民營企業重慶力帆以及小有成就的浙江吉利,幾乎同時被列入鳳凰控股的談判名單中。鳳凰控股的英方談判小組剛剛在南京與南汽的代表談完一輪,馬上轉赴上海與上海汽車談判,接著奔赴廣州汽車,然后再前往重慶。 “他們像趕場子一樣,希望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合作伙伴。”南京汽車一位不愿具名的談判代表告訴《環球企業家》。 此時的南京汽車,與其他被鳳凰控股納入視野的中國汽車企業相比,顯得有些尷尬。盡管對與羅孚的合作極感興趣,但掂量自身,它卻沒有多少底氣。 除了王浩良在公開場合提到的缺乏新產品之外,南汽下屬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堪憂。王曾去南汽各企業考察,發現問題重重,包括其中的合資企業,“里面的路走不進去,過道上生產的鐵架子把路擋起來了。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畢竟也是掛著兩國國旗的合資企業。現場管理非常糟糕,臟亂差,”王浩良在內部會議上批評說。 2004年中國全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5.5%,南汽的銷量卻在下降,全年僅售出整車95276輛,降幅達5%。其中最核心的轎車企業南京菲亞特銷量也迅速下跌,僅僅銷售24037輛。該年度南汽在全國汽車公司中的排名降到了第11位。 因此,南汽與鳳凰控股最初的談判基調集中于技術引進的層面。但到了2004年初,因為倍感缺乏有競爭力的新車型,為了在與其他對手的競爭中搶得先手,南汽開始轉向討論與羅孚合資設廠的問題。2004年春節剛過,南汽與鳳凰控股合資經營南京羅孚汽車有限公司的項目建議書和可研報告就進入草擬階段。接下來的3個月時間,可研報告修改了5稿,設計出年產20萬輛和30萬輛轎車兩個產能綱領方案。 南汽的積極行動得到了鳳凰控股的熱烈反應。是年5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訪歐洲,南汽當時的董事長黃小平參加了隨行的外經貿訪問團到達倫敦。5月10日,黃與鳳凰控股副董事長尼克·斯蒂芬遜(Nick Stephenson)簽署了雙方建立合資汽車公司的框架協議。 此后,南汽更加緊了進程。2004年6月3日,南汽向江蘇省發改委遞交了上報項目建議書的報告。次日,江蘇省發改委即向國家發改委上報了項目建議書。 《環球企業家》掌握的材料載明,鳳凰控股和南京汽車決定以50%對50%的出資比例在南京建立合資公司。項目注冊資本2.4億英鎊,總投資3.4億英鎊,其中流動資金15億元人民幣。合資公司將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羅孚的系列汽車整車產品以及PTL的動力總成產品。基本確定在2008年達綱時二班制總產能為20萬輛,而鳳凰控股承諾每年出口合資公司產品不少于12萬輛。 羅孚的產品研發中心、國際營銷網絡以及羅孚品牌、MG品牌等相關無形資產將完整地轉移到合資公司。雙方同意鳳凰控股轉讓給合資公司的總資產作價2.4億英鎊。項目建議書中還規定了雙方具體的出資方式和費用的使用途徑等等細節,它甚至已經為合資公司選好了廠址:南汽旗下躍進股份剛剛遷去的江寧科學園廠區共計征地186.9公頃,其中92.5公頃用于躍進股份,剩下的94.4公頃則用于羅孚南京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汽此輪方案的項目建議書中,并未對轉移過后英國的爛攤子如何收拾進行考慮。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汽談判人員解釋說,“因為當時幾家在搶這個項目。那時還是立項階段,沒有到這個階段,況且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南汽總經理俞建偉在內部作批示指出,合資的核心用意在于將羅孚的制造基地和全球營銷網絡轉移到中國,使南京成為羅孚全球產品的供應基地。“一旦合資公司建成,產品的制造成本將大大降低,市場競爭力將大大提高,合資公司前程非常光明,”俞建偉說。 南汽上報的項目建議書中有如下引人注目的語句:“本項目突破了現有合資企業的框架,在形式上和內涵上都有新的實質性成果。……因此,本項目是南汽集團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和極佳的發展機遇。” 南汽滿懷期望地等待著國家發改委的批復。 上汽攪局 南汽沒有想到的是,在它向發改委遞交合資項目建議書的時候,鳳凰控股已經準備迎接上汽遞上的橄欖枝了。上汽知情人士對《環球企業家》說,“我們一看南汽跟羅孚簽了框架協議,一下子警覺起來,覺得和羅孚談判這個事情不能拖下去。拖下去上汽不僅得不到羅孚,而且以后也更難把南汽并入上汽版圖,人家的翅膀變硬了嘛。” 2004年5月28日,收購韓國雙龍汽車(Ssang Yong Motor)已近尾聲的上汽決定正式啟動收購羅孚計劃,由其下屬上汽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品牌項目組牽頭成立工作小組,根據當天的日子,項目組被定名為“528”。鳳凰控股很快就被爭取了過來——上汽開出的條件是比南汽多出1億英鎊。6月16日,上汽股份與鳳凰控股迅速就此簽署了框架協議。 鳳凰控股隨后給南汽回話,表示上汽出價更高,他們決定改變合資對象。南汽方面無可奈何,只能表示“可以理解”。 當上汽將項目建議書遞到國家發改委后,國家發改委面對南汽和上汽的兩份項目建議書,給上汽提建議:讓上汽帶著南汽一起運作合資項目。上汽顯然不能違抗這樣的指令。6月底的一天,胡茂元將南汽的黃小平、俞建偉等主要管理層叫到上海,一同研討如何與鳳凰控股談判。 按照上汽集團的意愿,與鳳凰控股的所有談判都由上汽出面,南汽方面同意只在幕后做些配合,而不直接參與談判。至于南汽如何參與到合資項目中去,雙方同意:共同成立一家投資公司與鳳凰控股建立合資汽車公司。這家名為東華的汽車投資有限公司在2004年10月成立,注冊資本42億元,南汽占股25%,上汽(2004年12月30日變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占股75%。 “原來上汽要我們占股40%,但是我們沒有答應。一是當時南汽的形勢比上一年差,還有就是這個項目的‘好東西’都被上汽控制了。”南汽的一位高層對本刊記者說。 所謂“好東西”,指的是羅孚核心技術的控制權。根據上汽和南汽早前的協議,盡管合資公司由雙方共同成立的東華汽車投資去組建,但是卻由上汽集團單獨和鳳凰控股簽訂技術轉讓協議。2004年12月,上汽以6700萬英鎊購買了羅孚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這意味著上汽集團在未來將控制合資公司后續產品包括自主品牌產品的開發。 除了生產自主品牌汽車的重大意義之外,上汽與羅孚的合作還有其它好處。羅孚和上汽收購的雙龍汽車在整車平臺和發動機系列產品上不但沒有沖突,反而有所互補。來自上汽的一位同樣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羅孚品牌一直以來是英國運動車的代表,但自從陸虎(Land Rover)被寶馬出售給福特后,羅孚就失去了SUV平臺,這一空缺恰好被雙龍的多個SUV平臺所填補。羅孚的技術專家對雙龍的Rexton等車型做出的初步分析表明,只要經過簡單的修改,Rexton就可以MG品牌進入英國及歐洲市場,并達到可觀的銷量。 更為激動人心的是,通過此次合作,上汽集團股份、雙龍汽車和羅孚三家可以從資產和管理的角度共享開發平臺和包括銷售渠道在內的多種資源。這位上汽人士表示,競爭對手間共享研發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上汽通過這種共享產品資源和開發資源、共享銷售和售后服務渠道的方式,能夠最終達到三方在國際汽車市場上的共贏,這將是國際汽車格局中“6+3”以外的中小汽車廠謀求生存和提升競爭力的大膽嘗試。 而這些都和南汽沒有什么關系。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里,南汽對于合資基本上已經放手不管,聽由上汽主導這次收購。2005年2月4日春節前夕,剛剛完成對上汽集團股份制改造的胡茂元、陳虹、趙風高三人突然從上海趕到南京。他們對南汽管理層說,項目前期進行得不錯,馬上要實質性談了,你們也要派人一起來談,一同向國家發改委報告。 2005年2月11日,大年初三,南汽派出12人工作小組前往上海。2月28日,上汽集團股份,南京汽車集團、英國鳳凰控股以及上海機電設計研究院四方完成了包括項目建議書在內的《中英合資羅孚汽車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確認了此前與鳳凰控股達成的合資意向書中的合資公司的股份安排:注冊資本59億元,東華汽車投資占有合資公司70%的股權,鳳凰控股占有30%。 合資公司被冠名為羅孚汽車有限公司,它由南京工廠、儀征工廠和上海工廠組成。綱領產品為R75、NMC2、TF、R25/NSC系列整車;K4、KV6汽油發動機;L系列柴油發動機。公司年設計生產能力三班制(251個工作日)產25萬輛整車和40萬臺發動機。 “外界說上汽甩掉南汽單獨和鳳凰談合資,事實是上汽沒有甩掉南汽。” 南汽集團一顧問表示。他指出,南汽下屬的躍進股份將年產10萬輛NMC2系列整車,同時南汽集團東山發動機廠生產K4汽油發動機和L系列柴油發動機。而四方共同擬定的合資可研報告中的一條也表露出上汽未來重組南汽的意圖:“邁出兩大集團‘推動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效益’的第一步。” 因此,盡管南汽工作小組不能參與和鳳凰控股談判代表的談判,但是直到2005年4月7日羅孚宣布破產,他們還是一直留在上海。 羅孚宣布破產后,上汽和南汽的合資計劃也告終止,但那些曾去英國長橋考察過羅孚工廠的南汽人在內部會議上說,覺得羅孚的資產還是不錯,何不聯合上汽一起去把它競購回來。這個想法傳遞到上汽,對方的回答是“沒有這個必要了吧”。南汽后來也知道,上汽主要是想要Powertrain公司的發動機,但是上汽已無意和南汽合作。 重新下注 南京汽車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3月27日在山東耿家王圩村成立的華東野戰軍特種縱隊修理廠。1949年遷址南京,1958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輕型載重汽車——兩噸半重的“躍進”,此后被批準成立中央直屬的南京汽車制造廠。在1980年代,南汽生產的汽車保有量僅在一汽和二汽之后,位居全國第三。 在南汽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事件除了1958年生產出“躍進”牌卡車外,便是1986年開始引進設計、制造技術的 “依維柯輕型車項目”。該項目歷時10年才正式建成,并最終成為南汽與意大利菲亞特集團旗下的依維柯公司雙方的合資公司。此外則是1999年4月與菲亞特合資成立的轎車公司—南京菲亞特。 1995年,南京汽車制造廠更名為躍進汽車集團公司。2002年1月1日,躍進集團實施債轉股,其管理權限從中央下放到江蘇省。同時,躍進集團聯合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和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共同出資組建南京汽車集團公司。 南京汽車天生的缺陷在于被國家定位于輕型車生產基地,上轎車項目對于它來說幾乎難于上青天。中國汽車界一直流傳的說法是“無轎不富”,南汽顯然也很早就意識到轎車項目的重要性,于是在一汽、二汽和上汽沒有任何牌照障礙地談轎車合資項目的時候,它開始偷著干。 1996年,菲亞特在西班牙的SEAT汽車公司因為被德國大眾兼并,要出售一款名為Rabiza的經濟型轎車的生產技術和設備。當年底,馬來西亞的金獅集團以4150萬美元競購成功,它隨即同南汽達成了合資生產這款轎車的協議。因為國家不可能給予南汽轎車牌照,南汽與金獅的合資公司走了曲線道路:由4家公司——農用車公司、零部件公司,沖壓件公司,變速箱公司——與金獅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生產只被國家汽車目錄承認為商用車的英格爾轎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