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域形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5日 10:21 光明網 | |||||||||
鄧海建 9月1日《新聞晨報》消息:今年3月,河南省委副書記解讀如何提升河南人形象。面對長久以來某些地方對“河南人負面形象”的片面夸大問題,“河南人的負面形象,說到底還是個窮的問題。”河南省委副書記王全書在接受采訪時,這樣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經濟發展日益同質化的今天,誰都得承認:基于歷史人文等綜合基因的“地域形象”還旗幟鮮明地張揚著。從倍受詬病的“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的橫幅、到招工時“某某的留下某某的走人”的殘酷,妖魔化的地域形象已經成了不容繞道的劫難。盧梭在《懺悔錄》里感嘆:“任何一種事物,無論它粗鄙還是高貴,如果被演變成一種仇恨的公共形態,往往也就失去了公平與公理。”但抽象的公正和公理又是荒謬的,很顯然,地方政府是清醒的,王全書說: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維護河南形象。當河南人開始直面“窮”這個根源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思考:那什么來捍衛我們的“地域形象”? 首先得靠積極得力的社會文化層面的“軟引導”。“地域形象”在本質上更似一種“文化形象”,是由地域差異、經濟發展水平、人類心理活動引發的一種輿論傾向。比如地域歧視,學者喜歡教育我們通過公民權利領域的司法介入來因應,縱使能對逾越底線的歧視行為治罪,但要刪除這種已滲入社會心理中的歧視心態,法律怕是鞭長莫及的。傳播學人士說,我們不能只依賴于孤證;一位英國報紙主編說,現在信息傳播只有風波,沒有始末……是的,就是這個多媒體的年代,妖魔化的地域形象可以比“段子”傳得更泛濫、比短信傳得更彌漫,良好的地域形象需要積極有效的文化溝通與對話,你沉默,你就可能被誤讀。曾在網絡上流傳深遠的評書式的音樂作品《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就是傳揚東北地域特質的一個經典——縱使是歪打正著。 當然,“窮”是個大問題。安土重遷的傳統,是地域形象的土壤,但若不是為謀生計,誰肯背井離鄉?是的,地域形象的背后就是經濟形象。以“經濟分析”研究“非經濟問題”著稱于世的貝克爾,1957年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歧視經濟學》,他認為“雇主歧視是一種‘自我毀滅’的愛好――因為沉湎于這種愛好的雇主提高了營業成本”,但正因為此,所以振興河南也好振興任何地域經濟也罷,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兼容的體制來迎頭趕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痛定思痛”:譬如河南優秀工商企業能不能承載起河南標簽的作用;市場經濟在河南有沒有更親切的通行證…… 巴爾扎克《高老頭》中巴黎人稱拉斯蒂涅為“外省人”,但現在的巴黎人再這樣稱謂一個外來青年,免不了要被投訴的——可見制度設計對于地域形象的匡正也很重要。當然,最重要的是:小到一個區域、一個城市,大到一個縣、一個省、一個國家和民族,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域形象就要真正與時俱進、與日俱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