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街頭公審的價值取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3日 12:07 21世紀經濟報道

  郭國松

  對于這樣的鏡頭,相信很多人是不會陌生的——在美國司法機關審理公眾關注的重大案件時,媒體上往往會出現出自法庭畫師筆下的速寫,簡潔地勾勒出法庭上的場面。站在我們的立場上,有人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要用速寫呢?又不是沒有相機,拍幾張照片不就行了嘛!

  照片當然更能滿足人們的視覺興趣,美國的媒體不會不知道。可是,在美國的法庭上,法官就是說一不二的“老大”,“老大”不發話,哪個記者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因為美國的法庭一般不允許記者拍照,更不用說將法庭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現場直播。

  在我們的規則中,未經允許,法庭也是禁止錄像、錄音的。但在我參加的N次旁聽中,經常是書記員剛宣讀完禁止錄像、錄音的法庭規則,被告人被帶進法庭,現場馬上就是一番長槍短炮的狂轟濫炸,這種情況有時會伴隨整個庭審期間。不僅如此,對那些影響巨大的刑事案件的審理,經常是電視現場直播。

  也許你會說,這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街頭公審不是更直截了當,無遮無攔嘛!是的,那已經不是現場直播了,而是現場親歷。這種形式的“旁聽”,既不需要出示身份證件,也不限于年滿18周歲以上,可謂“老少咸宜”。

  但是,我對此仍然感到困惑:法院為什么要把法庭搬到街頭大馬路邊呢?如果這是法院的主動行為,那動機是什么?是為了取得“殺雞儆猴”的震懾犯罪效應,還是為了在街頭上向老百姓現場說法?

  一直以來,傳媒對街頭公審的報道始終是正面的,一個流行的說法,就是為了普法的需要,記者甚至還會在庭審現場采訪旁聽的群眾,最后得出“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課”的結論。而對于“殺雞儆猴”的刑罰功利主義目的,雖然媒體沒有大加宣傳,其實也是組織者心照不宣的事情。

  這就必須先弄清楚第一個問題,法院或者法官是否負有向公眾普法的義務?將法庭搬到街頭到底能不能達到向公眾普法的目的?簡單地說,司法審判活動主要是通過對各種利益爭端進行裁判,提供權利救濟,矯正社會秩序,并且通過行使有限的司法審查權,對行政權力加以約束和控制;而法官就是一個消極的、被動的、中立的、獨立的裁判者,用過去的話說,就是“斷案”;向社會公眾宣傳法律知識(普法),那是政府所屬的行政司法部門的職能,這既是一種職務分工,又是不同性質的國家權力之間互相不能逾越的邊界。因此,政府部門決不能將其承擔的普法責任轉嫁給法院,將街頭公審的運動式司法當成“送法上街”、“送法下鄉”的捷徑。

  對第二個問題,街頭審判是否能夠達到對犯罪產生威懾作用的最大化效果呢?我至今沒有看到哪個權威部門進行過抽樣調查,以此證明某次街頭公審之后,社會犯罪率至少在一個階段下降多少個百分比。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犯罪行為顯然不可能因為一年來幾次街頭公審而滅絕或減少,否則,打擊犯罪就太簡單了。即使古代當街凌遲、腰斬犯人,這種血腥的酷刑也未能阻止犯罪行為的繼續發生。

  再則,追訴犯罪是政府的責任,司法的裁判者角色,表明它不承擔打擊犯罪的義務。它要站在政府和被告人中間,審查控方對某種犯罪行為的追訴是否符合國家利益,程序是否正當,并且確保犯罪嫌疑人獲得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

  在西方法治國家,既要保證法庭審理案件處于公開狀態,防止司法神秘主義和暗箱操作,又要維護法庭的嚴肅性,法官們排斥記者的照相機以及電視現場直播之類的行為,認為這可能侵犯司法的獨立性、中立性和超然性,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被告人在法庭不受任何外界影響和壓力的情況下接受審判。而街頭公審所要達到的普法和威懾犯罪的目的,決定了法官只能站在檢察官的立場上,這對被告人來說,實際上失去了正當法律程序的保護。

  正因為審判是一項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專門活動,一般而言,除個別特殊情況外,司法審判活動應在專門設置的法庭進行,法官需要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冷靜地傾聽訴訟各方的觀點,進而做出客觀判斷。而在街頭隨便搭個臺子就開庭,一邊是象征正義的法槌、威嚴的法袍,一邊是車水馬龍,人聲嘈雜的亂哄哄的街頭,這不僅違背了現代法治精神,而且使嚴肅的審判活動淪為街頭話劇,導致司法行為的庸俗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