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農民工為何成不了理性經濟人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2日 09:36 中國經濟時報

  曹林

  輿論一直抽象地說“農民工為城市做出巨大貢獻而收益很少”,這回終于有清晰、翔實的數據表現了。

  農民工對中國的貢獻有多大?學者蔡方在近日北京的一次研討會上提供了這樣一組數
據:改革開放20多年,勞動力流動對GDP貢獻率達21%!農民工已占第二產業的57.6%,商業和餐飲業的52.6%,加工制造業的68.2%,建筑業的79.8%。而農民工的收益呢?外來勞動力與城市勞動力之間工資差異中,同種崗位因為歧視因素占39%——“貢獻大而收益小”表現得非常明顯。(9月1日《新京報》)

  這組數據立即讓我想起一位政協委員的計算:一個農民工一年給城市創造的價值約在25000元左右,而充其量才拿走8000元,剩余的都留給了城市,而目前,一般的中等城市吸納的農民工大都在10萬以上,大城市更是數以百萬計——可見農民工貢獻與收益間存在著多大的失衡!

  看到如此失衡的收入現狀,筆者首先想到的是:這些都只是作為局外人的學者,站在理性高度對一個群體狀態的宏觀描述,農民工自身清楚這種狀態嗎?他們自己能不能感覺到“貢獻大收益小”?我想,農民雖然沒讀多少書,但在切身損益判斷上,其觸覺應該比任何一個局外人更敏銳,他們不能清晰地表達出來,但應該能清晰地感受到這種付出與回報的失衡。

  問題就來了,既然能感受到“貢獻大收益小”,為什么農民工還堅持“進城務工”這種選擇?為什么他們不轉向那些“貢獻與收益均衡”的工作或爭取改變這種失衡?顯然,根據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我們都屬于理性的經濟人——而一個經濟人似乎是不能容忍“貢獻大收益小”這個失衡狀態的,因為“貢獻大收益小”是一種利他狀態,而經濟人的本性是利己的——難道農民工都是損己利人的活雷鋒,或者他們根本就缺乏經濟人理性?

  深入思考可以看到:不是農民工不想做“瀟灑”的經濟人,只是,成為一個經濟人是要有資格的,資源、權利等都非常貧困的農民工尚不具備成為一個經濟人的資格,所以只能被動地忍受這種“貢獻大收益小”的利他狀態了。

  要想像經濟人那樣最大化地利已,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首先是,要有一個維持自身基本生活的保障,像溫飽、子女教育、醫療這些維持家庭基本生存和發展的資源要所依靠,這是選擇的基礎——追求利益最大化最重要是要能夠選擇,顯然,擺在一個基本生存和發展未得到保障的人的面前是沒有多少選擇。一個農民工,在“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瘋,醫改是要提前給你送終”的生存壓下下,除了進城務工外,他們還能怎么樣?

  這涉及到成為經濟人的第二個條件,即要有“選擇的空間”。有了充分的選擇空間,有更多的選擇,一個人才敢于瀟灑地拒絕那些“貢獻大收益小”的工作,去追求“貢獻與收益均衡”的工作。而顯然,農民工的選擇空間太小了,他們除了在家務農堅守貧困,就只能進城為城市發展作貢獻。

  還有一個條件是,要有“選擇的權利”,即能夠通過天賦和法賦的權利改變不公的待遇,扭轉“貢獻大收益小”的現狀。可我們看到,社會中許多群體都可以用手投票、用腳投票、用貨幣投票、用點擊投票的方式追求“私益”,而面對“貢獻大收益小”,他們能怎么辦呢?很多人說“

民工荒”是農民工用腳投票的一種方式,但基于選擇空間太小,民工是“荒”不到哪里去的。沒看到不少城市,人家嫌人多還準備施行“人口準入”呢!

  寫到這里,筆者發現,雖然“貢獻大收益小”,但農民工仍選擇進城務工——這仍然是一種經濟人的選擇,只不過,因為條件的約束,這種利他的經濟人當得太窩囊太無奈了——為了基本的生存,他們不得不以“利他”來換取一點點微薄的“利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愛問(iAsk.com) 共找到相關網頁約2,58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